第五章 湮灭(第6/8页)

次日,兵部正式接到扬州失陷的战报。北面的坏消息传来后没几天,南京的西面却传来好消息:黄得功部在五月初二击溃叛军左梦庚。这个消息只合马士英、阮大铖的胃口,朱由崧心里相当清楚,弘光政权已经是山穷水尽,到该结束的时候了!

五月初,继续南下的多铎大军进抵瓜州,与南明军总兵郑鸿逵率领的水师隔江对峙三日后,于五月初九从七里港顺利渡过长江,向南京进逼。

“迁都”不靠谱,但绝不能坐以待毙,朱由崧决定跑路。身为弘光皇帝,这绝对是一门技术活,朱由崧需要做一些遮人耳目的包装。

此前,朱由崧曾向保国公朱国弼表示,自己将死守南京,哪里也不去。(太祖陵寝在此,走安往,惟死守耳。)五月初十,弘光政权再次发布“戒严令”,关闭所有城门,命令“缙绅家眷不许出城”。

舆论方面准备完毕,偏偏有人当了真。

司礼监秉笔太监韩赞周希望朱由崧御驾亲征,好歹表示一点态度,遭到朱由崧严辞拒绝。

接着,朱由崧又在内宫安排“音乐会”,邀请内臣韩赞周、屈尚忠、田成等人饮酒赏戏。

此情此景,与会者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破阵子:“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不同的是,李煜尚能感慨一下“四十年来家国”,而朱由崧把单位换成“月”都比不过人家。

还有一个不同,李煜是真心别离,而朱由崧不过是借此稳住内臣,方便自己开溜。

精心布置了这套障眼法之后,趁着月黑风高,朱由崧带着少数随从,从通济门出城,仓皇出逃。

第二天一早,被蒙在鼓里的群臣还跟平时一样去上朝,听听圣上对当前的危局有什么新的指示。大家进了皇宫,发现内官纷纷抱头鼠窜,这才恍然大悟:听个屁的指示,咱们的圣上早开溜了!

让群臣更诧异的是,马士英发现朱由崧不打招呼就先走一步,紧跟着也仓皇出城,逃往杭州。(另一种说法是朱由崧、马士英一起逃跑,在溧水遭遇土贼后失散。)

皇上跑了,首辅也跑了,群“虫”无首的南京顿时乱作一团,有准备出城开溜的(文武逃遁隐窜,各不相顾),有趁乱大肆劫掠的(遂乱拥入内宫抢掠,御用物件遗落满街),甚至还有把监狱里的“太子”王之明拉出来,像模像样地“登基”的。

“江山满目兴亡”,南京城已经成了一锅粥。

混乱没有持续太久,主持大局的人终于冒出来了,他就是南京守备勋臣、忻城伯赵之龙。论资历,也只有他能主持大局了。

赵之龙不负众望,毅然受命于危难之间,当即力挽狂澜,向全城宣布“此土已致大清国大帅”。

绝倒!

五月十四日,清军抵达南京,赵之龙率钱谦益、张孙振等大臣出城迎降,弘光政权的京师不攻自破。

京师失陷,并不代表弘光政权的覆灭,因为朱由崧依然在逃。班师凯旋为时尚早,多铎还需要“宜将剩勇追穷寇”。

逃跑是门技术活

我一直觉得,逃跑是门相当有技术含量的活儿。能逃跑是本事,能顺利逃跑则需要运气。

在南明时代,“逃跑帝”惊现江湖之前,所有想跑和正在跑的人都是浮云。

朱由检没有逃跑的本事,结果找了一棵树自己挂上去了,据说还是歪脖树。朱由崧有本事逃跑,但运气实在太差。

逃离南京城后,朱由崧一口气跑到一百里开外的太平府(今安徽当涂),投奔驻扎在此的诚意伯刘孔昭。老刘此时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朱由崧是块“烫手山芋”,前脚放他进城,清军后脚就能打过来,因此拒绝打开城门。

喊不开门,朱由崧只有再跑几十里路,赶到芜湖投奔黄得功。

黄得功本来驻守在扬州附近,后被马士英调过来阻击左梦庚的叛军,刚打了一次大胜仗。左梦庚落败撤退,不久后胁持袁继咸向清军投降。跟着左梦庚投降的还有一员猛将,名叫金声桓。此人投降后任江西总兵,用了不到五个月的时间便率军闯遍江西。除了最南部的赣州、南安两府以外,江西十一府全部沦陷,具体的情况以后再说。

此时,黄得功还不知道南京到底怎么回事。见到灰头土脸的朱由崧,黄得功既惊诧又茫然,劈头盖脸就先把朱由崧训了一通:“陛下死守京城,臣等犹可借势作事,奈何听奸人之言轻出,进退将何所据!此陛下自误,非臣等负陛下也。”

黄得功气得要吐血,朱由崧倒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反正逃也逃了,想回也回不去了,你看着办吧!

还能怎么办?继续跑啊!

黄得功想带着朱由崧逃往杭州,但还没来得及成行,清军便在两天之后追到了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