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夜郎之月(第3/18页)

十几分钟后,当耿飚听到电话里说“军座命令我们赶快撤退,不然就没后路了”的时候,他立即向四团下达了攻击的命令。黔军用猛烈的火力封锁着狭窄的关口,正面攻击的一营艰难地一点点向上推进,就在快要接近关口的时候,迂回的侦察队突然从右侧的山上出现,高喊着“杀呀”一路冲了下来。黔军立刻放弃阻击阵地向北逃去。四团的官兵紧追不舍,黔军丢弃的枪支子弹、雨伞包袱,还有烟枪,甚至是脱下来的军装散落了一路。耿飚和杨成武大步上关,在黔军伤员的呻吟中,他们看见关口上立着一座石碑,上刻“娄山关”三字,关下云雾缭绕,山路如丝。

四团追击黔军一直追到遵义以北七十多公里处的桐梓,先击溃了黔军两个团的阻击,然后和黔军的一个重机枪连接了火,这个连抵抗了一阵子也撤退了。一个逃跑的黔军士兵在黑暗中喊了一句:“红军长官,机枪扔在草垛里啦。”最后,四团占领了贵州与四川交界处的松坎,这里距离遵义已有近一百公里。

桐梓是黔西北重镇,是王家烈的老家。这是一座风景奇特的小山城,城里漂亮的小洋楼特别多,都是贵州的军阀、官僚和大商人在这里修建的别墅。打下桐梓的耿飚和杨成武不但每人住洋楼一座,而且全团每个排也都住上了一栋洋楼。军阀和大商人在桐梓附近的秘密山洞里藏着的不少黄金和银元,统统被红军搜查了出来,红军用其中的一部分银元买了不少布匹给官兵们做了新军装。桐梓城外还有一个发电厂,红军官兵从没见过这东西,不少人还好奇地去参观了。发电厂的老板说,黔军逃跑的时候把他的汽车抢走了,现在无法运煤也就无法发电了。于是杨成武命令团机关派人帮助发电厂运煤,结果还没到晚上,桐梓县城洋楼里的电灯全亮了。对于红军官兵来讲,电灯是很新鲜的玩意儿,不少官兵从没见过,有些战士走的时候把灯泡拧下来带上了,说是用它照明和点烟都很方便。

在桐梓,耿飚接到了调任红一军团一师参谋长的命令,四团的新任团长名叫黄开湘。二十七岁的黄开湘过去在方志敏那里工作,曾担任过红一师政委和红一军团供给部政委,军政两方面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那时,耿飚正迷恋吹口琴,吹的都是中央苏区的诸如“一马打到抚州城”的革命山歌,他说吹着这些山歌就不会忘记苏维埃共和国的美好时光。离开四团的时候,耿飚叫警卫员把自己的骡子送给了腿伤刚好的杨成武,杨成武心里舍不得耿飚走,顺着口琴的声音找到了他。杨成武说:“等革命胜利了,咱们要是能够到苏联去一趟该多好啊!”耿飚说:“带上咱们的红四团一块儿去!”

红三军团的任务是封锁贵阳至遵义的通道,以阻击北上追击红军的国民党军。军团一部从茶山渡渡过乌江之后,进驻遵义以南四十五公里处的尚嵇镇。这是一个处在交通要道上的镇子,因通达四方而客商云集。在这里跑生意的商人钟光福曾在榕江旁听过红军的大会,回到尚嵇镇后,到处对百姓说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当中央红军还在乌江作战的时候,钟光福就召集尚嵇镇的一些开明人士筹备“欢迎红军维持会”,并以这个组织的名义筹集了四千多斤大米。“欢迎红军维持会”的成员之一、经营纸店的掌柜梁德培无偿地拿出纸张,于是,尚嵇镇一夜之间贴满了欢迎红军的标语和三角形的小红旗。

一九三五年一月五日下午,红三军团五师开进尚嵇镇。那一天正是尚嵇镇赶集的日子,在钟光福的带领下,百姓纷纷站立在街道两旁欢迎红军。五师师长李天佑住在一个叫周蕴桥的人家,师部设在了镇小学校里。五师的官兵自觉遵守群众纪律,在小吃摊上坚持先付钱后吃东西,而且从不讨价还价,弄得全镇的商贩们满心欢喜。红军部队采购大宗的食品和物品付的是苏维埃纸币,红军说拿着纸币可以到师部去兑换大洋。有些吃过黔军亏的商贩拿着纸币不敢去,于是采购的红军战士亲自领着他们去,商贩们果然换来了大洋。这件事成了尚嵇镇街头巷尾的美谈,百姓都说天下的军队就数红军说话算话。

住在尚嵇镇附近村庄里的教导营专门召开了儿童会,红军把村里的苦孩子都叫来,一个一个地发糖果和米花,然后教他们唱红军歌曲。军团还特别要求官兵们如同在中央苏区时一样,为驻地的百姓干农活,因此只要有红军驻扎的村子总是很热闹。红军官兵也仿佛回到了中央苏区,唱歌、演讲、训练的时候口号声格外嘹亮,就连一直心情压抑的军团长彭德怀也开朗了许多。军团部设立在一个叫懒板凳的地方,彭德怀亲自参加群众大会。他是穷苦人出身,因此对穷苦人家充满同情。他的警卫员总是背着个大包袱跟着他,包袱里是打土豪时留下的一些银元、盐巴和布料,只要走在前面的军团长看见特别苦的人,小警卫员就会立刻打开包袱送出去一些东西。但是,彭德怀选择送东西的对象很苛刻,要是真正的穷苦人,还要是受到地主欺负的穷苦人,因此他的大包袱很长时间里都是满满的。警卫员不愿意背着大包袱行军作战,彭德怀为此严厉地批评了这个小红军。红三军团驻扎在懒板凳的最初几天里,因为没有敌情,彭德怀常常蹲在门口与老人孩子说笑谈天。军团指挥部向别的村子移动的那天,一大清早,百姓们看见这个红军里的“顶大的官”扛着块门板沿街喊:“这是谁家的?”——红三军团的军团长要把用来当床板的门板送还给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