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气吞万里如虎(第3/5页)

檀道济挥师渡河南下,与王镇恶合兵猛攻潼关,大败后秦军。姚绍不愧关右名将,不慌不乱,据险坚守,派军队截断晋军陆上和水上粮道。

转眼到了第二年三月,晋兵军粮短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刘裕的后继部队看不见踪影,士兵们恐惧不安。

檀道济召开紧急会议,有将领提出舍弃辎重,轻军而退,与主力会合。沈林子按剑大怒,声色俱厉:“相公志清六合,今许、洛已定,关右将平,大事成功与否系于前锋。奈何沮乘胜之气,弃垂成之功!况且大军尚远,贼众方盛,即便退兵,走得了吗!下官授命先行,决不回头,今天这场仗我自己去打,不知你们这些君子有何面目去见相公旗鼓!”

沈林子破釜沉舟,回到营地,下令填塞水井,焚烧营舍,率麾下数百名士兵攻打秦军西北营寨。

几百人对几万人,有用吗?有用!打仗靠的是勇气,沈林子激发了晋军的斗志。晋军集体出动,猛攻敌营,大败秦军,俘获数千敌人。

秦军连输数阵。姚绍仰仗人多势众,坚守不战。晋军诸将只得命人飞骑报告刘裕,请求派兵支援。

刘裕大军已入黄河,可偏偏没法子赶路,因为河岸有拓跋鲜卑十万铁骑。

叁 却月阵

黄河以北是北魏国领土。北魏在黄河南岸唯一据点滑台的守将尉建见晋军声势浩大,气势汹汹,弃城渡河逃走。

水军先锋王仲德进驻滑台,占便宜卖乖,向百姓们说:“我们晋朝本来打算用七万匹布帛做代价向魏国借道,不想你们的守将突然放弃城池走了。”言下之意,我们不想与魏国为敌,布匹省下了。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大怒,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对策。此时晋朝的使臣和后秦国的使臣都到了,刘裕借道,姚泓求援。

拓跋嗣夫人姚氏是姚兴的女儿、后秦国的西平长公主,深得拓跋嗣宠爱,曾想立为皇后,可惜铸金人没有成功不得立,以夫人名义统领后宫。拓跋嗣几次想扶正,姚氏总是谦让说,别因为我破坏了大魏国的旧例。拓跋嗣是个明理的人,妻子越贤淑明理越受宠。

有这么一位夫人,从感情上讲,拓跋嗣倾向于后秦国,但军国大事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国家利益至上,要听听臣下们的意见,除非你是个昏君。

群臣异口同声:“潼关天险,一夫当关,万夫不开的地方,刘裕用水军怎么可能攻下来?黄河以北一片坦途,晋军登岸向北进攻容易多了。刘裕声言伐秦,其志难测,明明是假途伐虢之计。再说了,秦国与我国联姻,不可不救,应迅速派兵切断黄河上流,阻止晋军西进。”群臣认为刘裕灭后秦是假,趁机北上打魏国是真,要求出兵与晋国开仗。

拓跋嗣眉开眼笑,这下找到救援大舅哥的理由了。偏偏有个不识时务的人坚决反对,他是博士祭酒崔浩。

崔浩时年三十七岁,河北高门望族。说这话的时候,恐怕谁也不会想到,不出十年,满朝鲜卑豪强都会听命于他这个汉人。

崔浩说:“刘裕图谋秦国的野心不是一天两天了。姚兴去世,姚泓愚劣懦弱,国家发生内乱,刘裕趁其危难出兵讨伐,志在必得。如果我们扼守上流,使晋军不得西进,刘裕一怒之下,必定登岸北侵,我们反倒成为秦国的替死鬼。不如借道,听任晋军西上,然后用大军断其归路。如果刘裕打下关中,会感激我们借路的恩德;如果兵败,我们也会有援救秦国的美名,这才是上策。况且,南方与北方风俗不同,即使国家放弃恒山以南的领土,刘裕必不能以吴越之兵与我争守河北之地,安能为患!为国家定大计的人,只能以社稷为重,怎么能顾念一个女子!”

既养汉,又撇清,这就是政治。崔浩说得很圆滑,凭什么去做秦国的替死鬼,完全可以做得让两方感激我们,争着说:“谢谢了啊!”

鲜卑贵族们不这样想,他们总觉得刘裕是冲着河北来的,纷纷发言:“刘裕西入潼关肯定害怕我们切断退路,腹背受敌。如果北上,秦国必定不敢出关助我。所以说,刘裕是声西击北,意在我国。取什么关中,想取河北。”

拓跋嗣内心希望帮助秦国。不管刘裕有没有攻打魏国的意图,都不能掉以轻心。下诏大将叔孙建、公孙表引兵渡河,将畏敌逃跑的尉建斩于滑台城下,投尸黄河,向晋军示威。司徒长孙嵩为大都督,率大将娥清、阿薄干调集步骑十万屯驻黄河北岸,严阵以待。

浪涛奔涌而来,拍打河岸,黄河呈现一派壮观景象。晋军船队覆压河面,南岸绛旗迎风招展,北岸魏军绵延不绝,数千魏国铁甲骑兵尾随晋军船队西行。

船舰只能靠南行驶,晋兵在南岸用长绳牵引战船。风水迅急,有的牵绳突然扯断,战船就漂流到北岸,船上的士兵和物资遭到魏军诛杀劫掠。刘裕派军还击。晋军一上岸,魏骑就逃跑,等晋军回到船上,魏骑又返回岸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