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慕容鲜卑的衰落(第5/7页)
义军打不过刘裕,卢循实施战略大转移,率领船队来到番禺,赶跑广州刺史吴隐之,建立了新的根据地。
桓玄败亡,刘裕执掌大权,卢循乘机派人向朝廷称臣,企图割据岭南,获得东晋朝廷的认可。政局初定,刘裕正全力消灭桓玄残余势力,无暇南顾,顺势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义军另一名高级将领徐道覆为始兴相。
卢循接到任命,非常高兴,借五月初五端午佳节来临之际,遣人送给刘裕益智粽,刘裕回赠续命缕。
二人馈赠的礼品饶有趣味、寓意深远。端午节包粽子是中国古老习俗,江南更为盛行。晋代,有一种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益智仁出自今海南、广西,故而卢循以特产馈赠。刘裕的回赠品更有意思,续命缕为京口习俗,京口人端午节以彩丝系臂,辟鬼辟兵,可以避灾延寿。
当然,这只是表面的含意,赠品之中包含更深的寓意。刘裕和卢循同为没落士族,同处为社会所压抑的阶层,二人各有大志,都在努力挣脱门阀士族的压抑,攀到社会最高层。不管走哪一条道路,两人都成功了,成为东晋朝廷的方面大员,在这一点上自然心照不宣。
然而,机缘捉弄,一山不容二虎,如果想成就大业,两位英雄必定要一决高下。二人通过馈赠礼品下战书,机锋毕露。卢循说若想赢我,你要再聪明一点,刘裕则告诉他,你一条命是不够的。
刘裕北伐南燕,兵围广固。始兴相徐道覆派人劝卢循乘虚而出,偷袭建康,以成大业,卢循不听。
徐道覆亲自来到番禺劝说卢循:“我们到岭南,难道真想一辈子待在这种地方吗?只不过我们不是刘公的对手罢了。而今刘公顿兵坚城之下,凯旋之日无期,我们用思归之死士,突袭刘毅、何无忌之徒,易如反掌。不乘此大好时机,只想保一日之平安,等到三齐平定,息甲养众,不过一二年间,朝廷必定召君回建康。若君抗旨,刘公屯兵豫章(今南昌),遣锐师过五岭,虽将军神武,恐怕难以抵挡。今日之机,万不可失。我们抢先攻克建康,把他们的根基全部摧毁,刘公即使回来,也无能为力。若将军不同意,我自率始兴兵马直指浔阳。”
卢循见徐道覆态度坚决,随即下定决心,大造兵舰,准备进兵建康。大规模建造战船怎么才能进行得更为秘密,不引起朝廷注意?徐道覆实施战前欺骗计划,派人到南康山(今梅岭)去砍伐制造船只的木材,到始兴廉价出售。木材便宜,居民们争相购买,因而造船木材虽然堆积许多却不引人怀疑。等到定下出兵日期,马上把所有的木材全部收集到一起制造船只,十天左右,战舰云集。
公元410年二月,刘裕攻克广固的同时,卢循义军从始兴(今广东韶关西南),兵分两路北上。东路由徐道覆率领,取道赣水(今赣江)而下,向浔阳进军;西路由卢循率领,由湘江北上,向巴陵(今湖南岳阳)挺进。
卢循明显吸取孙恩由海路进攻建康不下,又没有根据地依托,最终被击败的教训,并没有借助水军的优势浮海直接攻击建康。卢循的主力指向巴陵,有取荆州的意向,徐道覆明显是奔江州去的,义军此举的战略意图是占领荆、江二州,伺机东下。
两路义军推进迅速,卢循攻破桂阳、湘东,进逼长沙。徐道覆连克南康、庐陵,兵锋直指豫章。
朝廷大震,八百里加急召刘裕。刘裕留下刘穆之善后,从广固匆匆回军。江州刺史何无忌闻听义军逼近豫章,马上率兵自浔阳南下,欲与徐道覆决战。参谋人员均不同意仓促出击,长史邓潜之劝道:“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卢循势居上流,兵舰大盛,我们不可与之争锋,应该决开南塘堤坝,使赣江水位下降,然后坚守豫章、浔阳,敌军必定不敢舍我远下去攻打京都。我军蓄力养锐,待其师老兵疲,再发动进攻,此万全之策。今决成败于一战,万一失利,悔之不及。”
参军殷阐支持邓潜的战术方针:“卢循的士兵都是三吴旧贼,百战余勇,新召集的始兴溪子,拳捷善斗,不能轻视。将军集合大军驻守豫章,等到朝廷各路兵马到齐,再发动总攻不迟。如果单单依靠江州兵马与敌军决一死战,恐怕将来您一定要后悔。”
何无忌不听,尽起江州水陆兵马沿赣江南下,与义军水师在豫章遭遇。徐道覆命令数百名强弩手登上西岸的小山拦腰射击东晋船队。时西风暴急,何无忌乘坐的小舰飘向东岸。
起义军满江楼船借助风势逼向晋军船只,晋兵奔溃,何无忌厉声高叫:“取我的苏武节来!”手持符节站在船头督军奋战。敌兵越聚越多,有如乌云压顶,何无忌辞色无挠,握节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