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慕容鲜卑的衰落(第6/7页)

晋军外围州郡防线全线崩溃,中外震骇,建康乱作一团。朝廷中竟然有人提议保护晋安帝向北撤退,去投奔刘裕。

肆 灭卢循

刘裕此时已经赶回下邳,用船只载辎重缓行,自率精锐从陆路南归。走到山阳(今江苏淮安)之时,听到何无忌战死的消息,震惊不已,唯恐京都失守,撇下大军,昼夜兼行,一行数十人赶到江边,向过路人打听建康消息。

行人说:“贼兵还没有到,刘公若还,便无忧了。”可见东晋百姓对刘裕信心十足。刘裕闻听大喜,单船过江。渡江时,风急浪大,部下都很担心。刘裕不顾,径直踏上甲板登船说:“若天命助国,风当自息,如其不然,覆溺何害!”你还别说,船一移动风真就停了。刘裕过江,回到京口,朝廷上下这才安心。

各地援兵纷纷进入建康,青州刺史诸葛长民、兖州刺史刘藩、并州刺史刘道怜的援兵到齐,豫州刺史刘毅准备出征。

刘裕在京口给刘毅写信说:“往年击妖贼,知道他们狡猾多变,这一次,他们又侥幸获胜,不可轻视,我这里的战船马上修缮好了,我和老弟一起去。”刘裕素知刘毅心气高傲,怕不听自己的话,又派刘毅族弟刘藩去劝,许诺平乱之后,让刘毅做荆州刺史。

刘毅见信勃然大怒,对刘藩说:“过去,我们不过因他有一点点功劳,推他临时做个盟主罢了,你真以为我不如刘裕吗!”说完,将信恶狠狠扔到地下,率舟师二万从姑孰西进。

卢循在长沙打败刘道规的兵马后,准备进攻江陵,接到徐道覆的书信,说刘毅水军已经西上,要求增援,如果打败刘毅,荆州自然可得。卢循随即放弃取荆州计划,兵发巴陵,与徐道覆合兵一处,连旗而下。义军战士十余万,战船连江,八艘四层十二丈高的大舰,舟车百里不绝,声势浩大。

义军与西上的晋军在桑落洲决战。刘毅大败,丢掉全部战船和如山的辎重,带了几百人狼狈逃走。

起义军接连打败北府名将何无忌、刘毅,气势更盛,正要东进建康,却得知刘裕回京的消息,卢循与众将相顾失色,准备退回浔阳。

义军高层产生分歧,徐道覆坚持进军。犹豫几天之后,卢循才率十万大军向建康进发。义军最初制订的战略计划在这一时间发生变化,为后来失败埋下伏笔。义军最初战略是占领荆江,伺机东下。刘裕回到建康,东进时机失去了。

义军为什么如此忌惮刘裕呢?除了刘裕对义军保持着骄人的战绩之外。更为主要的是,刘裕获得义军将领们的尊重。他们是一路人,同为庶族,对待刘裕,他们只有敬畏之心,比如徐道覆向来称呼刘裕为刘公。

既然刘裕回京,为什么徐道覆还要坚持要进兵呢?因为义军连续歼灭何无忌、刘毅的军队,建康兵力必定不足。就算刘裕本领通天,没有士兵怎么打仗,可卢循几天来的犹豫,把消灭刘裕的大好机会丧失掉。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刘裕有条不紊地备战,重金招募新兵,组织起防御工事,沿江置栅、筑垒,把主力集中在石头城。

起义军到达淮口。刘裕登上石头城,望见填满长江密密麻麻的战船,不胜忧虑:“妖贼如果乘我们立足未稳,登岸自新亭发动总攻,其锋不可当,胜负难以预测,如果回泊西岸,我们就有足够的机会!”

徐道覆劝卢循焚舟登岸,与刘裕决一死战。卢循持重,顾惜伤亡,不肯冒险,回师蔡洲观望局势,企图凭借军力的强大等待晋军自行退却。换成别人或许早跑到江北去,可惜他面对的是南北朝时代最大的英雄刘裕。徐道覆叹息说:“我终为卢公所误,事必无成,使我有幸为英雄驱驰,天下不足平定。”

卢循的犹豫为刘裕布置更为坚固的防线赢得了时间。刘裕从容修筑查浦、药园、廷尉三处营垒,驻重兵把守。刘敬宣在北郊,孟怀玉在丹阳郡西,王仲德在越城,刘默在建阳门外建起四道防线。

卢循见晋军没有后退意图,只得下令攻击,进攻持续两个多月,刘裕坚守不战。双方互有胜负。

真正伟大的将领必须懂得随机应变,根据战场形势有新发明、新创造。刘裕利用南燕投降的鲜卑骑兵组成铁甲阵,由骁将朱龄石、索邈率领,一千具装铁甲鲜卑突骑头顶耀眼的兜鍪,穿裆凯,身披五色彩练,手持长矛,战马裹皮制马身甲,如同山堆岭聚的钢铁。

义军从来没有打过外战,乍见人马披甲的重骑兵,不知所措。重甲骑兵横冲直撞,攻城义军大败。眼见兵疲粮乏,卢循放弃攻取建康计划,退回浔阳,西取荆州。

刘裕使出一招釜底抽薪之计,一面派王仲德、蒯恩、孟怀玉等将领尾随追击,自己率大军继进;一面建造高大的战舰,由孙处和沈田子率领三千水军从海上偷袭卢循的老巢番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