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慕容鲜卑的衰落(第3/7页)
孟龙符虽然战死,但晋军控制住水源。刘裕以战车四千辆分左右翼,兵车相间,骑兵在后,列成方阵,缓缓向前推进,抵达临朐城南。
慕容超全军出动,派精骑前后夹击。两军力战,直杀到日落西山,胜负未决。胡藩向刘裕献计说:“燕兵倾巢出战,临朐城中必定空虚,我们可以出一支奇兵从小道偷袭临朐,此韩信破赵之计。”刘裕当即下令胡藩、檀韶和向弥三将率军绕至燕军背后攻打临朐。晋军乘虚攻城,虎将向弥擐甲先登,当天即打下城池。
临朐失守,慕容超又听到刘裕散布的谣言,说晋军水师已从海路扑向广固,大吃一惊,单骑逃走。
刘裕纵兵追击,斩燕国十余员大将,大败燕军,慕容超逃还广固。晋军乘胜追击北上,第二天进至广固,攻下外城,慕容超退守内城。刘裕筑长围,墙高三丈,挖了三道地沟,摆出架子,不打下广固城决不罢休。
燕军没有焚烧积蓄和庄稼,为晋国省了钱。刘裕下令停止江淮漕运,就地取粮。慕容超被困广固内城,先后派出张钢、韩范,向后秦求援。
几乎所有史学家和兵学家一致认为,南燕之败,败在慕容超固执己见,不听众将正确意见,不守大岘山。
毛泽东同志对此役的点评为“守大岘亦无用”。此项点评似乎让人疑惑,如果慕容超接受公孙五楼的上策,用重兵把守大岘险要,派轻骑从其他两条路切断晋军粮道,南北夹击,刘裕怎能不败?
可是,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当时东晋和南燕的具体情况,再从军事角度重新审视这场战役,就会发现毛泽东同志见解深刻,确确实实即使南燕死守大岘山也难逃一败。
慕容超采取的战术是诱敌深入,围而歼之。此项战术源自他对南燕国鲜卑骑兵战斗力的自信,既然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又何必防守大岘或坚壁清野。无论采取哪一种战术,问题关键在于,南燕国到底有没有能力打赢战争。
我们看一下南燕国的军事力量,军事和政治、经济相辅相成。
慕容德时代,南燕号称“步兵三十七万,战车一万七千乘,铁骑五万三千”。
南燕只有山东一省之地,它凭什么有这么多军队?这缘自一项“校检荫户”的国策,它是由后燕皇帝慕容宝最先发动,慕容德继续执行国策,雷厉风行进行搜检,并派军队巡守边境线,防备百姓逃窜,一度检出荫户五万八千户。
这种与鲜卑贵族和汉人豪强争人力的政策曾使后燕国失掉中原,包括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内的历任皇帝均不敢轻易执行。
慕容德资历老,威望高,足以镇住贵族豪强。慕容超不行,半路冒出个金刀太子,谁知你是不是真正的慕容鲜卑子孙?皇族慕容法曾质疑过,说慕容超是个骗子。以至于慕容超和鲜卑贵族的关系高度紧张,变得多疑猜忌,宠信公孙五楼与慕容皇族对抗。结果发生北地王慕容钟、兖州刺史慕容法、徐州刺史段宏、西中郎将封融等南燕重臣的军事叛乱。虽然把他们击败,但南燕元气大伤,军民离心离德。
反观东晋,刘裕击败桓玄执政,虽然南方存在隐忧,高门士族对北伐并不感冒,但以孟昶为首的新兴庶族地主坚定支持。因为国内已有人口大多控制在高门士族手中,想获得土地和从事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新的劳动力必须打仗。东晋新组建的军队希望通过战争获得境外财富,上下一心,众志成城。
公孙五楼献计时所说的第一句话是,吴兵轻果。这是北方人对东晋军队的普遍看法。桓温北伐时,慕容宙也曾说过,吴兵轻剽。两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东晋军队打仗顺利的时候,以一当十勇猛顽强,一旦陷入生死搏斗会产生恐惧。习惯打顺风球,不会打逆风球。
为什么晋军没有战斗力?因为他们是世兵,打不来前途,不想卖命。刘裕改变了这种情况,一批勇猛、有才干的下级军官和士兵飞快得到提升。从孟龙符战死可以看出,晋军充满建功的渴望,不再是以前那支轻果的军队。
慕容超轻启边衅,掳掠晋朝边民。刘裕师出有名,是反侵略战争,出师北伐,是统一战争,合乎道义。刘裕和慕容超的军事才干和军事经验比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法比。慕容超唯一优势就是地利,战争瞬息万变,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如何?号称固若金汤,不一样毫无用武之地吗?所以说,即便慕容超死守大岘山照旧会失败。毛泽东同志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
慕容超苦苦等待秦国援兵时,姚兴的使者气势汹汹进入晋军大营,对刘裕下达最后通牒:“慕容燕国与我大秦相邻友善,今来告急,不会坐视不救,我大秦铁骑十万已至洛阳,晋军如不退兵,将长驱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