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征服蒙古高原(第6/7页)
燕帝慕容垂消灭翟魏和西燕,夺取大片土地,势力越来越强大。长子被围之时,魏王拓跋珪应慕容永之邀,派弟弟拓跋虔和大将庾岳率五万骑兵东渡黄河救援西燕,屯兵秀容(在今山西忻州市)。西燕亡国,两军没有交锋。此前,后燕与北魏的关系一度紧张,由于两国急于向四邻用兵,发生索马和扣押人质事件时并未兵戈相向。但是,两个一向亲密、世代联姻的鲜卑国家之间的裂痕已无法弥补。此时此刻,北魏救援西燕,军事敌对形势已然确立。它们各自消灭了四周敌人,巩固了后方,北方两大强国之间的战争随时有可能爆发。
战争,人类为什么要进行战争,为什么一遍又一遍重复着战争的噩梦,一遍又一遍从诅咒战争中走向战争。
鲜卑人是好战的民族,人们普遍早熟,从历代王族年纪轻轻便弓马纯熟可以看出他们对武力极端崇尚。慕容鲜卑是极端中的异类,他们从战争中走向辉煌,从战争中走向衰败,从战争中走向中兴,又从战争中走向灭亡。
慕容垂的一生是慕容鲜卑民族性格的见证,十三岁征高句丽起,历经大棘城之战、入关之战、擒杀冉闵之战、淝水大战、复国之战、灭翟魏之战、统一两燕之战,攻无不取,战无不克。然而,他所领导的慕容鲜卑,结局仍然是一场悲剧。他不明白,人是平凡的,无论多么坚强、勇敢的战士最终也会厌倦战争,反感杀戮。慕容鲜卑的贵族和百姓经历一系列的战争后有如日暮黄昏,心力俱疲。
拓跋鲜卑的贵族们在拓跋珪率领下四处出击,轻而易举掠夺了相对弱小的草原部落大量财富。北魏疯狂扩张让慕容垂感到了威胁,民族好战性格让他轻率地举起钢刀,决定北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即将开始。
肆 膏粱子弟
比较交战双方的实力,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军队的战斗力,后燕明显高出一筹。后燕军是自淝水大战后,十多年血雨腥风里走出来的战士,他们水淹过邺城,五桥泽败过东晋的北府兵,攻滑台,取晋阳,围长子,破台壁,纵横中原,所向无敌,是全天下最精锐的士兵。
拥有最精良的具装重骑兵的后燕军,最后为什么败得如此凄惨呢?是魏国军队更加强大吗?不是!魏军是各部落的联兵,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难与燕军抗衡。魏军之胜,胜在战略战术。
后燕国大军即将挥师北上的关键时刻,戎马一生的老皇帝慕容垂突然卸去军权,将大军指挥权交给太子慕容宝。指挥官是一支军队的灵魂,其能力直接影响战局。战前,燕国大臣高湖将拓跋珪与慕容宝进行了比较,得出慕容宝不如拓跋珪的结论:“拓跋珪沉勇有谋,幼历艰难,兵精马强,不可轻视。皇太子富于春秋,志果气锐,如今把军事指挥全权交付给他,必定小看魏国,轻敌必败。”
高湖说得很客气,毕竟慕容宝是燕国未来皇帝,但言下之意清楚明了。拓跋珪十六岁起兵复国,征战草原多年,高柳城击败窟咄,弥泽湖大破刘显,西击库莫奚于弱落水,东击吐突邻于女水,北攻高车诸部,千里破柔然,渡河灭匈奴,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足以证明拓跋珪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官。慕容宝呢?从来没有单独指挥过一次战役,本来就不是拓跋珪的对手,又心高气傲,锐气十足。如果让他独掌兵权,手握全天下的强兵,必定骄傲轻敌,最终导致失败。
慕容垂知道,论军事才干,慕容宝比不上其他儿子,用慕容宝为主将的原因是为了历练历练他。慕容垂的儿子很多,慕容农、慕容隆、慕容麟,个个战功赫赫,军功卓著,偏偏太子未立军功。“泼墨汉家子,走马鲜卑儿。”没有军功,怎能让鲜卑人心服口服,怎么做皇帝呢?高湖清楚慕容垂的心意,强调说:“事情万一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仅太子损伤威望,同时又坏了大事。”
慕容垂一心历练太子怎么肯听这些。事实证明高湖的正确,慕容宝确非拓跋珪对手。
慕容宝是慕容垂的第四子,大段后所生,以嫡出立为太子。少年慕容宝是个纨绔子弟,为人轻率没有志向。等到立为太子时,一改常态,钻研儒学,谈论时政的水平渐渐长进,文章也写得不错。只是有个小毛病,喜欢曲意逢迎慕容垂的宠臣以求得他们的好话,终于获得朝士称赞,连精明的慕容垂也被欺骗。
虽然慕容宝工于心计,善于伪装,他的不成器,有个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就是慕容垂的皇后小段后段元妃。段元妃劝慕容垂废掉太子另立新君:“姿质雍容,柔而不断,承平则为仁明之主,处难则非济世之雄。”太子性格犹豫不果断,太平之世可以做一个好皇帝,遇到危难不是能够平定乱世的英雄。现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把大燕的基业交给他,恐怕不会给大燕国带来昌盛和强大。随后她又把话题转到赵王慕容麟身上:“赵王奸诈且有雄心,平时轻视太子,陛下一旦去世,太子肯定控制不住此人,必然会发生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