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纵横大师(第6/7页)

看来还是得再跑一趟南京,否则二十九军的未来道路是难以走顺的。

宣传宋哲元的话如果出自萧振瀛之口,听在蒋介石耳朵里,只能起反效果,所以得由别人说。

萧振瀛最初想到的人是国舅爷宋子文。

时任财政部部长的宋子文正是最当红的时候,在蒋介石那里很吃得开。如果能让他在蒋介石那里美言几句,不愁好事不成。

可是这条门路好是好,却进不去,甚至连宋子文的面都没有办法见着。

宋部长什么人,当年的顶级“海龟”,不仅仅是喝过洋墨水那么简单,人家喝的还是美国哈佛的墨水,平时走路都是鼻孔朝天,一不高兴,连蒋介石都不放在眼里。

别人跟他一说萧振瀛求见,他马上问:萧振瀛是谁?他留过英,去过美吗?知道来是come去是go,点头yes摇头no吗?

哦,都不知道,英语也不会说。那我怎么跟他交流?不见!

萧振瀛没有办法,只好退而求其次,去敲另一个显贵的门——宋子文的姐夫、蒋介石的连襟孔祥熙。

这一敲真的敲开了。

说起来,孔祥熙和西北军还有那么一点历史渊源。早在冯玉祥尚未脱离直系的时候,孙中山为了策反他,就把孔祥熙派到了冯玉祥身边。后来,冯玉祥加入“四兄弟”,孔祥熙和蒋介石又是亲戚关系,两人的往来自然比以前更加密切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这之前,并不说明孔祥熙对萧振瀛一定留有什么印象,虽然萧振瀛上次来京,彼此又见过一面,但也早就不知抛到哪个九霄云外去了,毕竟对于前者来说,每天找蒋介石的人不知凡几,萧振瀛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过客而已。

但是印象是可以加深的,尤其是当对方拎着厚礼上门的时候。

二十九军穷得丁当响,最缺的就是钱,然而正所谓“舍不得金弹子,打不住银凤凰”,为了把门路走通,萧振瀛想方设法,又凑了钱,买了厚礼送给孔祥熙。

和阎锡山一样,孔某人一向被外界封为山西大财主,经商很有才,私下也赚了很多银子。照理,他这样的人,对身外之物应该是抱很无所谓的态度的。

可你见过谁真正嫌钱多的?何况在民国笔记中,这位孔兄虽然会几句洋泾浜的晋版特色英语,实质却是大俗人一个,与他的小舅子相差不是一星半点。时人甚至认为这位自称的孔子后裔颇似三国时的一个著名人物——那个同样俗不可耐的刘表刘景升。

不过俗有俗的好处,因为跟俗人们打交道,正是萧振瀛的特长。

一进门,萧振瀛二话不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孔祥熙吃了一惊,连忙扶他起来。

萧振瀛却跪着不动。

我不是为自己,是为了团体和朋友才给你磕这个头的。如果你不答应帮忙,我就永远不会站起来。

自古道,男儿膝下有黄金,孔祥熙大受触动:我试试看吧,你先起来说话。

两人分宾主落座,萧振瀛递过话来:虽然我们老西北军已落魄至此,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孔先生今后会有用得着我们的地方。

这句话果然让孔祥熙很受用。

他虽是中央大员,但毕竟是文臣,要想在蒋介石这个连襟面前提高身价,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和有实力的地方军队拉上关系。

不错,如今的西北军是今不如昔了,然而这就跟炒股一样,原始股价格低,以后上涨的空间才大。同时,这个股票简直就等于自己免费送上门来的,除了动动嘴,实际根本花不了什么成本。退一万步来讲,即使以后真的涨不上去,变成了垃圾股,他孔某人也用不着急得跳脚。

孔祥熙用他那孔方兄一般的心思,拨了两下算盘,觉得这笔买卖实在划算,非常值得一试。

然后他就跟蒋介石敲边鼓去了,敲来敲去,无非让蒋介石相信,这个宋哲元当年反蒋,实在是因为身处冯玉祥帐下,不得不为之的结果,其实他这个人的为人还是很不错的,对你老人家也并没有什么恶意,当年还力争过反蒋不如反阎呢。

从这时候开始,蒋介石对宋哲元的印象越来越好。

有了这个基础,萧振瀛便能再次献计,上次是“制奉”,这次是“制晋”。

中原大战后,被赶走的阎锡山到外面躲了一段时间,如今又回到了太原,这下轮到蒋介石犯愁了。

虽然老阎看上去已无多少再次造反的胆量,但你也别想轻易摸到他的窝里面去。

山西不通车(路轨跟全国其他地方不同),不配合,像个刺猬一样,让你无处下嘴。

萧振瀛给蒋介石带来了开心药丸。

他第三次拜见蒋介石。一见面,也不再说什么西北军、二十九军了,口口声声都是“咱们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