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纵横大师(第5/7页)

在这之前,郑道儒本想先取得张自忠和赵登禹的支持,但事与愿违,这两人都被萧振瀛说服了。他便索性赶回天津,准备直接走张学良的门子。

忙了个昏天黑地,肯定不能为别人作嫁衣裳。萧振瀛抖擞精神,赶紧行动开了。

论名气和地位,孙良诚属于老西北军“韩石二孙”四猛中的一员,宋哲元位列“五虎上将”,可算各有千秋,如今两人境遇又差不多,在编制问题已经通过的情况下,究竟选择谁,全在张学良一念之间。

萧振瀛铆足劲,把他所有能用的关系都给用上了。

在进入西北军之前,萧振瀛曾在东北军里面待过很长一段时间。他利用这种关系,先找到一个人。此人在张学良手下做承启官。所谓承启官,其实干的就是看门老大爷的活,有客人来见,负责给里面通报一声。

别看人家官不大,能量可大得很,甚至连高官都得拍他们的马屁。此中秘诀,有兴趣的同志不妨翻翻《官场现形记》或者明清笔记。

萧振瀛陪着他吃吃喝喝,把原先的关系又给拉近了一步。最后塞了一千元钱给这位仁兄,要求就是让他重新调整一下会客次序。

那时节,少帅在华北炙手可热,权倾一时,不是你想见就能见着的。实在要见也可以,得排队。

郑道儒本来是排在萧振瀛之前的,承启官随手一拉,就把萧振瀛的位次拉到前面去了。

萧振瀛排在最后,结果却最先受到了张学良的接见。这种中国人排队的规矩,估计傻呆呆的老外是永远弄不懂也学不会的。

这次与张学良见面,萧振瀛充分吸取了京城跑项目的经验教训,他知道这次绝无退路,所以非得先摸准心思再和对方说话不可。

关键是你得换位思考,现在最让少帅烦心的是什么。

他最烦山西那些事。

本来中原大战结束后,论功行赏,山西就是东北军的地盘了。可山西是阎老西的,别人动也动不得。

人倒是下野了,然而阴魂不散,山西地方政府和晋绥军归根结底还是听他阎某人的。

那时候的山西,可不比平津差多少,风光好得很,富得流油的一个地儿,你要说少帅不动心,那就是假的。

可怎么进得去呢?

我给你想办法啊。

萧振瀛说,晋南不是有西北军吗,当初阎老西不念旧情,不肯收容宋哲元,于是宋哲元就恨透了这个势利的老家伙,现在你只要让宋哲元负责收编这部分晋南的西北军,都不用自己出面,就可以达到制晋的作用和效果。

虽然不是每一个东北人都会忽悠,但经过本山大叔的经常性提示,我们知道,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东北人是擅长这一绝技的。

听萧振瀛这么一撺掇,少帅果然颇为动容。

和在南京时一样,旁边仍然少不了敲边鼓的,而且还都是东北军里面的要人,这些人以前也知道和认识萧振瀛。一套近乎,就都跑到少帅那里帮他说话了。其中,就有堪称位高权重的万福麟。

张学良点点头:你们既然都说宋哲元好,那还犹豫什么,就他了。

可怜在这一过程中,孙良诚派出的那位郑道儒一直被蒙在鼓里。他算算日子也差不多了,怎么少帅还不接见我,就跑去问,却被承启官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理由给挡了回去。最后,眼看大局已定,才被允许去拜见张学良,然而这时候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了,因为有关任命早已下达。

人家红头文件都出来了,哪里还能再收得回去。

这里面本来还横生出一个枝节,那就是冯玉祥下野时,可能是考虑到要在人家地盘上暂住的原因,曾冒出过一句,说是要把西北军残部交晋绥军的商震统领。

冯玉祥其实也就那么客气一下,没想到商震却当了真,一看宋哲元要自行整编,马上就派人过来责问。

萧振瀛此时已稳操胜券,哪里会再理这茬,当场就把那人骂了回去:商震是什么东西,这是我们自己的事,要他来充什么老大。就凭他的那点资历,难道还能来给我们当领导不成?

一看萧振瀛不是好惹的,商震赶紧缩回头去,再不敢提一句“统领”的事了。

缔造二十九军,萧振瀛实为首功。

在宋哲元任军长的二十九军里面,萧振瀛被授以总参议,还和过去那样兼管军法。

走后门

 

户口问题终于解决了,可是二十九军面临着时时揭不开锅的难题,南京那边发下来的军饷少得可怜,根本就不够用。

萧振瀛一打听,明白了。

蒋介石给指标,那是纯粹出于“制奉”的现实考虑,他对宋哲元及其二十九军实际是暗中提防的。

过去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宋哲元曾多次担当急先锋,蒋介石对此始终耿耿于怀。萧振瀛首次进京时,他一直不愿松口,这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