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第2/19页)

预想中的川藏公路以康定为起点,直达印度边境,全长四五千里,途中高山峻岭,险滩恶水,乃一浩繁工程,以西康极为贫瘠的人力物力,若无国民政府参与,刘文辉哪里能够独立完成,事实上他也不愿意卖这份力气,所谓“独任艰难”云云,不过是在跟蒋介石打马虎眼,虚应故事罢了。

川藏公路计划随之成为空谈,而这直接影响到后来组建跨国远征军,乃至于不得不建立被称为死亡航线的“驼峰航线”,抗战为此付出了额外的代价。

张群出任四川省主席后,蒋介石与“铁三角”的关系得到暂时缓和,张群成为双方的润滑剂。出于大局考虑,蒋介石出台与“铁三角”相关的任何重大政策,事先也都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试探和摸底,以免触怒对方。

珍珠港事件后,国际形势对抗战日趋有利,蒋介石腰杆又硬了起来,他计划裁撤川康绥靖公署,这样既可以达到削弱邓锡侯的目的,又能相应减少机构重叠所造成的开支。

为稳妥起见,张群把邓汉祥找来征询意见。这时候的邓汉祥相当于“铁三角”的联络人,可以直接代表“铁三角”发言。他对张群说:“蒋先生认为川康绥署是赘瘤,川康军人却认为是他们生存的保障,现在正值抗战的紧要关头,中央每月多花一点钱有什么关系呢?”"

见张群还在低头思忖,邓汉祥加重了语气:“假如因此而使川康军队生出异心,再要维持两省的地方治安,至少中央要从前线添调五个师回来。

这可不是邓晋康(邓锡侯)个人的问题!”

听到这里,张群坐不住了,赶紧拉着何应钦一道见蒋,力陈利害,最终蒋介石被迫打消了裁撤绥署的主意。

和杨森入康无望一样,都是“被迫”,人憋屈久了就要爆发,抗战结束,蒋介石终于爆发了。

蒋介石下令,撤销潘文华领衔的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巴山警备司令部也同时关张,而潘文华的长子潘清洲正是警备司令部的司令。

裁撤掉的两大机构当初都是为抗战需要所建,如今抗战胜利了,自无存在下去的必要,微妙之处在于,潘氏父子掉了一顶乌纱帽,老蒋却并没有赐给他们新的乌纱帽,仅潘文华保留了一个五十六军军长及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的头衔。

在这份撤销令中,规定裁撤掉的所有单位人员,一律停发薪资并予以遣散。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温情,坊间盛传这是蒋介石在进行报复,“其来势之迅猛,可知其衔恨之深矣”。

事情并没有结束,只是开始。

抗战时期,孔祥熙不仅以行政院院长的身份与潘文华结为兄弟,而且有意识地投其所好,给予了潘氏家族极大实惠。

潘氏家族是个典型的“红顶财团”。潘文华利用他曾担任重庆市长的便利,控股重庆的自来水公司等多家国企。自来水公司要调高水价,公文往返至少也需两三个月,潘文华的弟弟潘昌猷向孔祥熙送交呈文,孔祥熙当面批复,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星期。

此外,重庆经常遭到轰炸,自来水公司一定会诳报损失,请求政府补助。孔祥熙是理财出身,哪能不知其中猫腻,但每次都能给予核准。

重庆银行由潘昌猷任董事长,这实际上也是潘家独资的私家银行。孔祥熙每次来成都,必定要邀请潘昌猷同来同往,重庆银行亦由此大获其利。

通过这种“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方式,到抗战后期,潘氏家族已号称西南第一财阀,其经济实力甚至超过四川金融巨头刘航琛。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蒋介石和他的连襟孔祥熙有意送糖给潘文华吃。潘文华既享其利,当然就不可能事事出来作对,即便像“七师长逼宫”,该喊停时他也会赶紧出来喊停,因为做得太绝的话,最后影响的终究还是他自个儿的“钱途”。

糖也让你吃到了腻,抗战胜利后,四川省银行即行改组,潘昌猷下台,过去皇亲国戚躬身弯腰,手拉着手的情景再不能复现。对潘文华而言,这是又一个极其严重的危险信号。

长寿最简单的秘诀,就是保持呼吸不要断气。连遭打击之下,潘文华的气已经有些透不过来了,他深知蒋介石不是没有干掉他的实力和可能,以往不敢动手,不过是投鼠忌器罢了,现在对方已没有了这一顾忌。

怕的就是没有顾忌,潘文华大为恐慌。

穷人只担心没钱,富人既担心没钱也担心没命。潘文华情急之下完全乱了方寸,他到处打点,请人在蒋介石面前为他说好话,态度上更是前倨后恭,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陈诚到成都主持整编川康军队,拟定潘文华的五十六军先进行整编,然后驻防川湘黔边区。要放在以前,潘文华一定会牵头抵制,兴风作浪,但此次他一反常态,当即对陈诚的整军方案表示拥护和无条件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