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瓜熟蒂落(第5/6页)

邓汉祥尽管振振有词,但他后来的一系列举动都表明,他始终站在地方利益的角度处理问题,并没有脱离大部分川康实力派的思维模式。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刘湘去世后,职业幕僚出身的邓汉祥已把川康团体当成了刘湘的影子,他的使命就是继续为这一团体服务,当然也为他自己的利益服务。

后期的邓汉祥被人称为是四川政坛的“滑猴”,几可与邓锡侯水晶猴子的外号相媲美。邓汉祥,原本智者也,然而世人不管智者愚者,说穿了都是井底之蛙,不过是有的井口大,有的井口小,邓汉祥站在他那口井下,就只能看到那么点天空,这实在也怪不得他。

张群要做的,不是跟邓汉祥怄气,而是要探寻一下,双方有无化敌为友、进行合作的可能。

探寻的结果是:有!

邓锡侯、潘文华、刘文辉可以驱走王缵绪,可是如果他们要与蒋介石在官场上单挑,谁也不是对手,特别是王缵绪揭发密约一事后,这三人整天忧心忡忡、惴惴不安,不知道蒋介石下一步会走什么棋。

张群及时抓住这一机会,以邓汉祥牵线,

发电邀请三大政客飞赴重庆。

这是张群与邓锡侯、潘文华、刘文辉第一次见面,张群首先表态:“我愿意同大家合作,在中央地方兼顾的原则下效力桑梓。”

场面话的背后,就是说他愿意利用其特殊身份,为邓、潘、刘提供保护。参与签订密约的四个人都放下了心,回成都后,邓、潘、刘发表联合谈话,说:“张岳军(张群)到渝未久,对川康军政已然明了,然而虚怀若谷,每天必要和我们见面,见面必谈数小时……”

自此以后,邓、潘、刘对张群的态度大为改变,由坚决拒绝转向加以利用。

蒋介石获悉密约一事后,只对邓汉祥略有惩戒,对其他人都轻轻放过,其真实目的就是要与张群一拍一档,给张群制造机会。

经过密商,蒋介石发起组织川康经济建设委员会,包括邓、潘、刘在内,两省九十多人被列为委员,蒋介石兼任该会委员长,邓汉祥为秘书长,实际由张群负责主持。

张群借开会之机,游走于幕后,与川康实力派打交道,大家一回生两回熟,关系益见融洽,慢慢地从“无感情”进入“有感情”。

蒋介石见张群已经打开局面,认定瓜熟蒂落,于是致电邓、潘、刘,说他要务繁忙,难以再兼顾川政,拟由张群继任川省主席。

邓锡侯、潘文华、刘文辉,再加一个邓汉祥,聚在一起讨论,对张群究竟是“迎”还是“拒”。

从蒋介石的强硬态度上,邓、潘、刘已知其掌控川局的决心,反正哥仨谁也当不成省主席,与其让给与自己没有交情的人,倒不如选张群,因此一致表示欢迎。

1940年11月15日,张群出任四川省主席,贺国光此时早已疲惫不堪,正好借机会请辞,由邓汉祥接任秘书长。

尽管川康实力派中的首脑已经点头,一些闲着没事做的小喽啰仍不免要跳出来搅局。对他们而言,有时候吃不是饿,只是嘴巴寂寞而已,他们的爱好就是唱唱歌、吓吓人。

张群就职的当天深夜,成都满城张贴标语传单,全是反对张群主川的,而且出语龌龊,竟然辱骂张群为龟儿子。张群看后脸色严峻,但他在公开场合不露声色,只安排警察局明察暗访。

事后得知,幕后主使为前成都市长杨全宇。杨全宇先前被贺国光给撤了职,唯恐天下不乱,属于一个十足的无聊政客。杨全宇自己的屁股也并不干净,他在四川粮食紧张的情况下,仍大肆囤积谷物,以图谋利,被重庆军委会给逮个正着。

张群毫不手软,他致电蒋介石,认为“不杀杨全宇则物价殊难稳定”,杨全宇遂被处以枪决。

有人说张群“外宽内忌”,然而要都像贺国光那么老实温厚,又如何治得住周围这么多鬼精的各式人物。在省议会的茶会上,张群公开表示,他追随蒋介石数十年,已然决心以身殉葬。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就是要告诉诸位:哥生下来就没想过能活着回去,肉搏还是血拼,你们自己选!

张群主川期间,正值抗战进入极其艰难时期,前方要征集兵员,供应军粮,后方政治环境复杂,派系竞争激烈,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川局混乱,影响抗战,所以他肩上的责任非常之重。

张群身材不高,然而本人很注重仪表,平时不苟言笑,一看就知道是一位饱阅时事的朝廷大员,他能成为蒋家的御用宠臣,除了严格遵循蒋介石对下属“不用私人,不许贪污”的教条外,其政治活动的能力和手腕,亦不在杨永泰、邓汉祥等诸人之下。

到职之后,张群在省府组成人员上进行了精心安排,给邓汉祥以施展的空间,同时利用自身特殊地位,尽力拉拢以邓锡侯、刘文辉、潘文华为首的川康实力派,以稳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