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防空部队来华

严峻的形势使华东局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和上海市长陈毅感到压力极大,心情沉重。由于防空力量不可能在短期内战胜国民党飞机的空袭,党和政府没有能力保卫大上海的安全,于是只能寻求躲避轰炸的策略。那些天华东局连续召集会议,商量市民疏散和工厂迁移的问题。2月23日,《解放日报》头条新闻是“面向内地前途无限光明,内迁各厂先后开工,原料便利产品畅销”,介绍了1949年底迁到天津的四个卷烟厂、针织内衣工厂先后开工生产的情况,为进一步内迁工厂制造舆论。但是这些内迁的工厂都是不足百人的私营小企业,如果要将造船、电力、钢铁等大企业迁往内地,谈何容易。所以饶漱石将情况报告给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刘少奇又转报给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

得知上海连续遭到轰炸的消息,远在苏联的毛泽东也十分焦急。中苏谈判到了关键时刻,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字。第一条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这一条是中国方面提出的建议。当时毛泽东的指导思想是希望在解放台湾时,得到苏联海空军的支持,这就确立了中苏两国军事联盟的基础。当时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和海军司令员萧劲光都随周恩来到了苏联,商谈筹建中国空军和海军购买设备和派遣顾问,建立技术学校等具体问题。条约签订前,毛泽东收到刘少奇转来饶漱石的电报。中国领导人紧急约见苏联领导人,请求苏联出动空军协助上海防空。苏联方面答应了中国的请求,17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少奇同志即转饶漱石同志:

丑文电悉。积极防空,保卫上海,已筹有妥善可靠办法,不日即可实施。上海工厂不要勉强疏散,尽可能维持下去。但对上述防空办法,务须保持秘密,以期一举歼敌。我们今夜动身回国。[24]

毛泽东所说的“妥善可靠办法”,是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苏联派出一支防空混合集团军,由巴基斯基中将指挥,来上海协助防空。2月12日傍晚,莫斯科防空军区司令莫斯卡连科上将紧急召集军区参谋长巴基斯基中将交代任务。赴上海的苏军防空集群由最精锐的莫斯科防空部队组成,巴基斯基出任司令,斯柳萨列夫将军任副司令,亚库申上校任歼击机部队指挥官,米罗诺夫上校为后勤部长,斯皮里多诺夫上校为第52高炮师师长。

巴维尔·费多洛维奇·巴基斯基,1924年参加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期间先后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方面军中任步兵第73军、50军和128军军长,参与了解放波兰、歼灭东普鲁士德军重兵集团、攻克柏林和解放布拉格的战役,建立了卓越的功绩。1948—1950年任莫斯科防空军区参谋长,1950—1953年任空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1954—1965年任莫斯科防空区司令,1966年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国土防空军总司令。1968年授予其苏联元帅军衔。[25]

巴基斯基中将

2月16日早晨,在莫斯科中央机场,巴基斯基与各部队指挥员登上飞机,沿莫斯科-喀山-斯维尔德洛夫斯克-赤塔-哈尔滨-北京的路线飞往中国。2月17日上午,他们降落在北京机场,受到了中国同志非常热烈的欢迎。抵达北京的当天,苏军将领拜会了朱德、周恩来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聂荣臻。中国领导人向他们介绍了上海的防空形势和任务,他们也向中国领导人汇报了苏军来华防空部队的基本情况。

得知苏联防空部队即将来上海的消息,上海党政军负责人极其振奋。他们立即部署准备工作。上海警备司令部命令第97军、99军和100师官兵,并动员上万民工,连夜突击扩建江湾、大场、龙华三个飞机场,迎接苏联空军的到来。3月1日,华东军区决定组建上海防空司令部,统一领导上海市防空的各项工作,包括健全各级组织,调整兵力部署,建立空中情况警报系统,沟通指挥通讯,并配合苏军为其提供一切保障。由郭化若任司令员兼政委。上海军民昼夜在机场施工,国民党方面似乎感觉到了什么。3月14日,国民党舟山基地轰炸机18架、战斗机8架分批对修复的龙华机场进行轰炸,投弹194枚,将机场跑道炸了许多大坑,造成军民17人伤亡。江南造船厂也再次遭到空袭,驻守该厂的高炮11团猛烈对空射击,击伤B-24轰炸机和P-51歼击机各一架,迫使国民党飞机升至5000米高空,匆忙投弹后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