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却依旧很郁闷(第4/4页)

他创制的战舰上下三层,两侧有轮,以人力踩动,行驶如飞。绍兴三年二月十八日,李纲在长沙清湘门检阅水军,“旌旗戈甲一新,观者如堵”。湘人从来没见过这个,都叹为鬼斧神工!李纲也是豪情大发,看见满眼旌旗风浪里,才觉得守不住荆州的刘景升,真是与鸡豚无异!

在他的治理下,荆、湖、两广四路从满目疮夷到安稳如山,不到半年就换了一个天地。

但是,天意从来高难测。到了绍兴三年三月左右,连湖南的军事也不让李纲管了,给了他一个提举西京(洛阳)嵩山崇福宫的虚衔,又让他回老家待着去了。

这次李纲的起复时间不算短,但是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李纲自靖康以来,两次主政,担负的都是整个国家的抗金大任,其地位之高,可以左右国家决策;但这一次,高宗只是让李纲参与地方平乱,不敢再让李纲涉及抗金大事了。

李纲的信念之坚定与威望之高,高宗都领教过。高宗宁肯被金人追得狼狈不堪,也不想再让李纲的意志左右朝政。

免职就免职,李纲还是像以往那样宠辱不惊,从醴陵取道江南,游览了武夷山之后,才回到福建老家。

李纲离开长沙的时候不仅将士感恩,老百姓也不分老幼,拥轮不舍。李纲此时也是伤感。他本来希望高宗对他就像魏文侯赏识乐羊那样,用而不疑,但是不成。眼下这样子,“大将呼来如小儿,片言罢去复何疑”——还有什么可说?说了能有什么用?

他想:才干仅及李牧、廉颇就已连遭诋毁;假如功高似韩信、彭越,那岂不是有杀身之祸了?

不过,转念他也就释然了,山林之趣,本是久已向往,此去正好遂了心愿。一离长沙,他便写下“鱼归江海身方适,鸟出樊笼意已舒”的诗句,又是一腔好兴致了!

归路上,他看见烟雨中农家已有新犁破土,心中大感安慰。只想着赶回去,要与昔日老友相聚,共约老于林下了。

绍兴四年,在李纲晚年是比较平静的一年,家族则是人丁兴旺。这年七月中,他的第三子又给他添了个孙子。

而在江淮前线,这一年却是南宋历史上极为少见的光彩之年。当年的五月,已升至蕲州、舒州制置使的岳飞,率部北上讨伐伪齐,连克数城。伪齐刘豫顶不住,向金求援。金与伪齐联军于十月,分道渡淮,大举来攻,此时,朝中主战派舆论已占上风,高宗在主战派官员的鼓动下,也有了相当的胆气,于十一月初下诏讨伐伪齐。他亲率六师(禁卫军),进驻长江一线,准备渡江亲征。宋军各路将领韩世忠、王师晟、张琦、岳飞等,在江淮各战场上连战皆捷!

实践屡次证明:两军对抗中,大宋只要态度强硬,金军劳师远征,群众基础又不好,一般是持久不了的。这次,在宋军的攻势下,金军率先撤退,伪齐军统帅闻讯也慌忙抛弃辎重,连夜奔逃。

在战争之初,李纲不能安坐,上了《捍御三策》,为前线战事出谋划策。其中关键一条是:“伪齐悉兵南下,境内必虚。倘出其不意,电发霆击,捣颍昌(今河南许昌)以临京畿,彼必震惧还救,王师追蹑,必胜之理。”

十一月初六日,他在家乡得到高宗圣旨,圣旨说:“以公所陈,皆当今急务,已付三省与枢密院实施。”不久,又有褒扬令下来,表扬了李纲的忠诚和睿智,说他的“三策”是料敌于千里之外的超级谋略。随后,李纲又写了更详细的实施方案交上去。

绍兴五年的正月,高宗下诏,问李纲咨询有关边防事宜,李纲奉命,写了六条呈上御览。

二月,高宗起复李纲为观文殿大学士。七月,又给李纲亲笔写了褒扬令,内有“首陈三策,恰为退敌之机;继上六条,实乃经邦之略。虽在休闲之中,不忘报国”之语。

看来,高宗在大捷之年,又想起李纲这位老主战派的好处来了。果然,到十月六日,有诏下,任命李纲为江南西路安抚、制置使,兼知洪州(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这是李纲晚年第二次被任命为地方大员。这次的任职地靠近临安,是首都的屏障,官职虽然不如上一次显赫,但地位却更重要一些。可是两次任职之间,已有两年多的时光过去了。前线打得轰轰烈烈,却让一个心怀大志的老臣在家里赋闲,如此反差,情何以堪!命运对待李纲未免过于残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