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拜相从头收拾旧河山

汴京陷落,二帝被掳,伪“楚”登台,大宋的路原本也就该走到头了。大概是炎热的夏季气候救了大宋一命。一到天气刚热起来的三、四月之交,宗望和宗翰就先后匆匆北撤了。

女真人在北地生活惯了,惧怕中原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炎夏,终其一朝,对大宋的实际领土要求,只到黄河以北,而且两次割地受阻后,都没有认真执行。

女真主子一走,被强行扶植起来的伪楚政权毫无民意根基,立刻处于风雨飘摇中,几乎连一天也难以维持。

此时的大宋臣民,心中还有一个真正的希望,那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赵构。

赵构的被推出,是钦宗在最后关头做的少数好事之一。靖康元年闰十一月,汴京危在旦夕时,钦宗就派阖门祗侯(官职名)秦存,携带蜡诏前往相州,给了赵构这一个无比威风的任命。

秦存见到赵构,从头发里取出蜡诏,赵构当场宣读,在场军民无不流涕!

十二月初一,大元帅府在相州正式成立,初时即有兵五万。赵构的手下还有宗泽、张浚等一批强将,实力不算弱。

大元帅府几经辗转,最后落脚在济州(今山东巨野)。赵构所辖的官军与各地来投的义兵,与日俱增,不久就号称百万,完全可以左右当时的局势了。但此时钦宗已投降金人,他怕大元帅府的兵马轻举妄动影响他个人的命运,因而对赵构的行动多有制约。

百万大军就这样屯集在济州一带,不得施展。

靖康二年的一、二月,残破的大宋其实还有强大的民心可用,钦宗当初若能单骑逃出汴京,形势也会大不同。但是他的脊梁骨已经彻底断掉,情愿退出历史舞台,去做异邦孤魂野鬼,而把光辉的位置让给康王赵构。

赵构听说“大楚”建立,二帝北行,不禁大哭。副元帅宗泽带领万人驻扎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闻讯后立刻引兵进至滑州(今河南滑县),准备渡河截击,劫回二帝。这一举动,吓得回撤的金军晚间一度连火都不敢生。

但宗泽的行动,其他勤王军并不响应,最终只得作罢。

大元帅府内,耿南仲、汪伯彦之流见最佳的政治投机时机到了,都力劝赵构称帝即位。他们甚至以“天命”来忽悠未来的皇帝,说“靖康”二字,本身就含有“十二月康王立”之意。

张邦昌这边,金人一走,即如丧家之犬。他知道金人靠不住,也有心作出不忘旧朝的姿态。

原宋臣吕好问趁机逼迫张邦昌,将“大宋受命之宝”的玉玺呈送赵构,同时还在相国寺前的小巷中,奇迹般地找到一位宋哲宗时被废的皇后孟氏,迎入皇宫,上了元佑皇后的尊号。

总之,从汴京各方势力传来的信息,都是催促康王尽早即帝位。赵构终于心动,跪受了伪楚大臣谢克家送来的印玺,打发谢赶快回汴京去筹办登极仪式。

宗泽也于此时赶到济州,建议赵构可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因为此地是赵匡胤的封王之地,地理居中,漕运发达。在这种形势下,张邦昌被迫宣布退位,把自己降为尚书左仆射(左相),率百官上表请赵构即位。孟氏这位“传奇皇后”干脆手书一纸命令,公告天下,说赵构已经是大宋新皇帝了。

这是非常时代的离奇事件。新皇帝本人对此倒尚未认可,等到韩世忠、刘光世等一批将领来投之后,他感觉自己实力已经够了,才正式同意即位。于三月二十一日从济州出发,二十四日到达南京。两天后,张邦昌也从开封赶来,在赵构面前伏地痛哭,只求一死。此时金人还有相当大的威慑力,赵构尚不敢轻举妄动,安慰了这个家伙一通,也没问罪。

五月初一,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官署登极,改元建炎,由此成为“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史称“高宗”。

宋高宗因为《岳飞传》的缘故,在我们中国可谓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同时由于冤杀了岳飞的缘故,总体上是个负面形象。但我认为,就他即位前后的这一段时间的表现看,可说是相当稳重,办事节奏把握的很好,各方面因素也都考虑得很周到。

在金军攻克汴京之后的险峻形势下,他既遵循了钦宗的意旨,低调地积蓄了力量;又不惧金人的威慑,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果断即位,从而延续了大宋的国祚,总还算难能可贵。

在他搭建起来的班子里,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为同知枢密院事,原兵部尚书吕好问为尚书右丞,宗泽为龙图阁学士、知襄阳府。这基本都是拥戴有功的人。

对钦宗重用过的李邦彦、吴敏等人,则以“主和误国”的罪名,给贬了官,发配到地方上管制。

对前朝的重臣,只有两位是例外,不仅没贬,还给了很高的位置。一是张邦昌,高宗认为他“知几达变,勋在社稷”,特别给予优待,后又进封为太傅。另一位是李纲,高宗觉得新班子的威望不高,镇不住,就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这就是宰相了。并且,还叫他马上就赶来应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