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人治(第10/23页)
“如今,陛下圣明,对隋朝灭亡的原因定有研究,若能将隋朝灭亡的教训引以为鉴,谨慎从事,即便是唐尧虞舜,又怎么超过?”
唐太宗一听,哈哈大笑起来,大声夸赞道:“张爱卿说得好啊!看来,张爱卿对隋朝为何灭亡,一定是下了功夫研究的。好!好啊!”
唐太宗说得没错,张玄素之所以能说得这么条理清晰,头头是道,皆是因为他专门对隋朝灭亡做了研究。当然,在做这项研究的时候,他根本没想到,有一天还会用上,而且还是当面说给当朝天子听。
“张爱卿做景州录事参军太屈才了!”唐太宗说,“朕任你为侍御史如何啊?”
张玄素愣住了,这太出乎他意料了。
“张大人,还不谢恩!”张公公见张玄素傻站在那里,提醒他说。
“谢……谢主隆恩!谢主隆恩!”张玄素反应过来,扑通一声跪下,一边磕头,一边大声说,声音有些哽咽,不过是高兴的。
就这样,唐太宗在问政张玄素后,先是升任他为侍御史,过了没有多长时间,又任他为给事中。
或许是受到了问政张玄素的启发,几日后,唐太宗便发布了一条诏令,规定宰相政事堂和御前议事时,谏议大夫一定要参加。以前只在朝堂之上发发谏议的谏议大夫,以后却要参加到宰相的议事中,如此机密之事让谏议大夫参与,太出乎意料了。
不过,就在朝臣都在为此决定诧异时,有两个人却心知肚明,这两个人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觉得,唐太宗之所以下此诏令,很可能只是为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谏议大夫魏征。
因为,当时的谏议大夫,只有魏征一人。
第九十节 魏征违皇令
(6)
唐太宗提出的宰相议事,谏议大夫参与的诏令,让朝臣逐渐明白,皇上这是要迂回着重用魏征了。
让魏征参与到宰相议事中,从秦王府出来的一些人很是不满。不过,两仪殿争功事件的发生,让他们收敛了很多,不敢明着反对,只将不满和意见放在心里。
其实,唐太宗能这么做,也是顾及到了从秦王府里出来的亲信的心情。依他的想法,他想直接任魏征为宰相呢。
唐太宗一直都很欣赏魏征,觉得他是有治国之才的人,也一直有意让他做宰相。可刚刚继位的他,又不能马上那么做。两仪殿争功之事不管是对唐太宗还是对那些亲信,都有了阴影。虽然当时唐太宗严厉批评了叔父李神通,爱将尉迟恭,这二位也当场认了错,可唐太宗还是不想刺激他们,不想让他们有更大的被冷落感。
“马打江山牛上殿”这样的说法,已经在秦王府老臣,特别是参加了玄武门之变战役中的那些冲锋陷阵的臣子中流露。长孙无忌甚至还当着唐太宗的面说过,说他每次看到魏征就不舒服,虽然他知道魏征有“治国之才”,可毕竟曾经是他们的敌人。
唐太宗理解长孙无忌他们的心情,便决定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步步地将魏征拉入到权力中心,让他有机会参加议政。
刚开始的时候,唐太宗只是任魏征为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这个职位当时在尚书省中官列第五。尚书右丞前面还有个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左丞(尚书令由于之前唐太宗担任过,因而空缺;尚书左仆射是萧瑀;尚书右仆射是封德彝;左丞当时也空缺)。
当然,在尚书省,尚书右丞虽然在职位上低于前面四位,可由于前面有两位空缺,真正在魏征职位之上也只有萧瑀和封德彝了。这二位就像长孙无忌一样,对魏征看不顺眼。当然,萧瑀看魏征不顺眼的原因和长孙无忌一样,觉得他曾是李建成的人,唐太宗对他如此重用,没有丝毫戒备之心是危险了。而封德彝呢,则完全是因嫉妒。
封德彝一直为唐太宗未能像唐高祖那么信任他而心里不是滋味,进而处处刁难魏征,时常遇事要么不和他说,要么把一些打杂的事全交由他来做。
对于萧瑀的排斥,封德彝的刁难,魏征似乎并不在意。他想得很开,自己以前确实是皇上的“敌人”,甚至还多次建议李建成杀了唐太宗(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因而被排斥和孤立是正常的。好在,魏征的处境,唐太宗不用想就能知道,所以总是有意无意地袒护他。
一日,唐太宗特意召见了萧瑀和封德彝,在问了一些尚书省的事情后,突然话锋一转说:“两位爱卿,朕让你们为朕推荐的人才,怎么这么久还没有消息呢?”
两个人顿时一愣,互看一眼,用眼神问对方:皇上是让你给推荐人才了吧!然后,两个人又都用眼神告诉对方:根本没有这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