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4/15页)

李鸿章的第二个谋士是郭嵩焘(1818—1891),他和李鸿章是丁未同年并同为翰林,亦曾在曾国藩幕府中供职。虽然郭嵩焘只是在1862年在李鸿章的幕府里待了几个月,但是,终其一生,李鸿章一直是他的密友、知己兼保护人。由于李鸿章的推荐,郭嵩焘被委为苏松粮道(1862),之后又署理广东巡抚(1863—1866),并于1875年成为第一个中国驻英公使。早在1859年他奉命协助僧格林沁抵抗西方军队进攻北京时,郭嵩焘就公开谴责用武力对付外国人的政策。他的看法是,外国人所要的只是与中国贸易通商的权利,如果中国政府以理代力,可保帝国百年无事。由于郭嵩焘最敢于直言主张与西方妥协,他便成了保守派攻击的首要目标。在他1876年去英国及其日记出版后,保守派对他的攻击更加猛烈,因为他在日记中说,西方具有悠久、发达的文明,它胜于其他蛮族文化。他倡议进行长远的改革,甚至主张改变中国的基本的组织结构及制度,希望看到在全国遍采煤铁矿、遍设铁路。虽然李鸿章同意他的观点并尽全力保护他,保守派的猛烈攻击还是迫使李鸿章告诫他要更加小心谨慎。1879年,郭嵩焘奉召回国,考虑到去北京会危及他的生命,遂径回湖南老家赋闲。然而,直到1891年去世,他一直不断地写信、上奏支持李鸿章的政策。[29]

李鸿章的第三个谋士是薛福成(1838—1894),他是1857年的秀才,江苏人,从1865年到1872年在曾国藩幕府中供职。1875年应邀入李鸿章幕府做文案,一直到1884年由李鸿章推荐被任为浙江省的一个道台。后来,他成为中国驻英公使(1890—1894)。在李鸿章幕府期间,他充当李鸿章国家时事问题方面的谋士。他在外交代表制问题上的见解促使朝廷在1875年向西方国家派驻了公使。当时他说,有必要在科举考试中创设一项专与外事有关的科目,以鼓励才智之士学习外事。他认为,中国正在遭受外国人的欺骗,因为中国缺乏国际法知识和近代外交知识。[30]他的许多观点被吸收入1876年的《烟台条约》之中;1881年他为近代中国海军拟订了一套章程;也正是在他建议下,1882年中国军队在汉城兵变后被派赴朝鲜。[31]起初,薛福成曾认为郭嵩焘的改革思想太激进,但是当他1890年成为中国驻英公使后,亲眼看到了郭嵩焘所谈过的情况,他的观点也就大体与郭嵩焘的观点相一致了。[32]他认为,议会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而科学、义务教育、政府鼓励工商业、使用机器创造财富和供养人民是欧洲既富且强的原因。[33]

三谋士中,薛福成入幕最晚,也最讲实际。由于和西方人的接触——冯桂芬在上海,郭嵩焘和薛福成在欧洲——这三个人都睁开了眼睛看世界,并将他们的思想传给了李鸿章。即使在他们离开李鸿章的幕府之后,他们也都还继续为李鸿章出谋划策。在其长期仕宦生涯中,李鸿章是主和论的鼓吹者,也是洋务派的首领之一;他赞同外交代表制,支持培养中国人学习外文和科学,有好几次他公开表示主张改革科举制度,使之包容西学,以便吸引那些聪慧才智之士学习这些学科。由于冯桂芬和李鸿章订交较早,冯桂芬对李鸿章的影响可能也最大,而郭嵩焘和薛福成则无疑丰富了李鸿章的思想,支持了他的见解,同时,郭、薛二人也是李鸿章西学知识的来源。

李鸿章以其幕府和其职权为工具培养人学习西方技术。他不允许部将坐吃老本,而是鼓励他们虚心学习西方先进事物。他批评程学启和郭松林“坚僻自是,不肯求教”,而赞扬刘铭传希求上进,希望淮军驻上海期间(1862—1864)刘铭传能“资取洋人长技”[34]。这种政策给李鸿章带来了好处,也给中国带来了好处,因为他的几位部将最终官至高位并积极投身于兴办洋务企业之中。在李鸿章的扶掖下,早年曾从事走私勾当的刘铭传从一个安徽地方团练首领起家,最后成了淮军名将,之后,作为首任台湾巡抚(1885—1891),他又圆满地整顿了该岛的军事防务、用人行政及税收机构,还建立了学校,铺筑了街道,架设了电线,引进了西式邮政制度,延长了原设电报线路,铺设了台湾和福州间的海底电缆,修筑了中国最早的铁路线之一(长62英里)。[35]

关于李鸿章的其他部将。张树声,他曾经是合肥一个团练首领,李鸿章淮军宿将之一,官至总督。刘秉璋,安徽人,1860年中进士、选翰林,淮军初期曾在李鸿章手下任职,也官至总督。[36]丁寿昌,合肥人,李鸿章老友,捻军覆亡后一个时期内为铭军部将,1870年代成为天津兵备道。1877年底,有一个委员会按照李鸿章的指示为开平矿务局的建立制订章程,丁寿昌还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