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10/15页)

在李鸿章的幕府中,外国人占有特殊的地位,并有他们自己不正规的等级制度,差不多是站在顶点的有两个人:德璀琳(Gustav Detring)和毕德格(William N.Pethick),所有在李鸿章幕府供职的外国人通常都把信寄给这二人中的一个,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受命这样做,也不是因为李鸿章已经正式建立了指挥系统,而是因为他们二人与李鸿章几乎天天有密切的私人接触并能讲汉语。德璀琳是那些在李鸿章的工商企业中供职的外国人的联络官,也是那些为李鸿章办理外交事务的外国人的联络官。毕德格则负责管理在北洋海军任职的外国人员并总管外国人。以地域和语言为基准,他们二人之间还有一个不太严格的分工:德璀琳支配着在李鸿章手下任职的欧洲人,毕德格则吸引着美国人,有时还有英国人。似乎仅仅位于他们二人之下的汉纳根(Constantin von Hanneken),是李鸿章的军事联络官,但他通常是通过德璀琳进行工作,他不喜欢像他们二人那样与李鸿章如此亲近。但是,这些联络渠道并不一定要严格遵守,任何一个在李鸿章手下供职的外国人都可以直接和他打交道。

德璀琳,德国人,由赫德的总税务司署委任为天津海关税务司。虽然严格地说他不是李幕成员,但是在李鸿章直隶总督任期内他几乎自始至终与李鸿章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在各种有关地方、国家乃至国际间事务上为李鸿章出谋划策,与其接触十分频繁。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应李鸿章的请求,马士(H.B.Morse)被从海关调到轮船招商局,协助进行从美国公司手中收回招商局船只和库房的工作,这时,他就是通过德璀琳向李鸿章汇报工作进展情况的。马士在轮船招商局任职的两年中(1885—1887),就仓库、船坞、轮船设计及成本核算、航线、黄河治理、台湾开发、财产的处理与获得、撞船事件、煤炭开挖、铁路火车、吊桥、人事问题、国际争端、鸦片走私、轮船修理、朝鲜贷款等等问题给德璀琳写信汇报。马士把德璀琳当作一块共振板,作为沟通与李鸿章联系的直接渠道。他向德璀琳报告轮船招商局内发生的几乎所有事情,从而也就成了李鸿章在轮船招商局的私人情报员。[86]1880年代后期墨贤理(H.F.Merrill)任朝鲜海关总税务司时,他的许多信件都是直接写给德璀琳、再由德璀琳将有关情况转报李鸿章并将李鸿章的指示传达给墨贤理。[87]

毕德格,美国人,美国内战结束前夕在纽约一个骑兵团任职。此后不久,他为了尽量多尽量深地了解中国以便帮助中国、并同时促进中美关系的发展而来中国。他成了一个有造诣的汉学家,能够熟练地用中文阅读、写作,会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1872年,他被任命为美国驻天津领事馆副领事和翻译,除1880—1884年间外,他一直担任此职,直到1894年。1894年,他被免去天津副领事一职,因为美国驻天津领事认为,他担任李鸿章的私人秘书,就使他不能公正地履行其领事的职责。[88]毕德格在李鸿章手下任职一事在天津并不是个秘密,因为1879年以前他就已经担任李鸿章的秘书。他在李鸿章手下任职是从做李鸿章的孩子们的家庭英文教师开始的,由此获得了李鸿章的信任和友谊。他是一直与李鸿章亲近的少数几个人之一,是李鸿章外交事务方面不可多得的助手。他一直在李鸿章手下供职,直到李鸿章1901年去世,而他则只比他的雇主兼朋友李鸿章多活了一个月左右。[89]毕德格曾为李鸿章作传,他死时这部传记尚未付印。许多人急切盼望这部书出版,这主要是因为其作者比任何其他外国人都更了解李鸿章其人其事。然而,毕德格死后,在他的遗物中没有发现这部传记手稿,并且从此再也没有找到。[90]虽然毕德格在李鸿章幕府中的职位不过是个私人秘书,但是他还担任李鸿章的翻译,负责陪同外宾,为李鸿章读了不下800部英文、法文和德文书籍(用中文翻译),为李鸿章在外国人中寻找能够在他手下供职的人,陪同外国工程师或技术人员进行探矿工作等等,1895年陪同李鸿章赴马关议和,并且还为李鸿章提供消息,让他大体上了解在天津的外国人及外交界中正在发生的事情。[91]

李鸿章幕府成员中重要性位居第三,也是完完全全在李鸿章手下供职的外国人是汉纳根,德国人,曾在德国军队中服役,历任炮兵军官和骑兵军官。他是于1879年被中国驻柏林公使馆聘来作李鸿章的副官(aide-de-camp)的。[92]除作军事参谋外,他还监督修筑了旅顺港和威海卫的防御工事。[93]中日战争爆发时,他正在那艘不走运的“高升”号上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教官,但他却泅水逃了命。在战争过程中,他同时在李鸿章的海军和陆军中任职,还曾一度担任北洋海军的联合提督(Co-Admiral)。[94]李鸿章用人倾向于他认为哪儿需要这个人就在哪儿用这个人,而不管他以前是否受过这方面的训练,他的中国海军提督以前也是骑兵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