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第11/12页)

“阖城军民,久已乏食,又无生路,极不帖妥。事势愈危,死亡之期,近在朝暮,可速赴宣抚制置使司,速赐催促大军星夜前来解围为望。”

这些信说明情势虽已危殆,张孝纯还寄希望于大军前来解围。自榆次之败、三路之溃以后,金军把夸耀战绩的文件缚在箭矢上射入城内,又把战利品及战俘摆在城外炫耀,用来瓦解城内军民的守志。这一着果然厉害,很多人对朝廷遣军再来解围的希望已完全破灭。

最后一个出城请援的勇士是西军名将杨可世的从兄弟杨可发。他勇悍敢战,在军队中博得杨麻胡的绰号,他不以为忤,索性把“杨麻胡”三字刺在面上立异。这次他请命求援,越城成功,非常得意,逢到宋人就自夸“杨麻胡擦城出”。但当时南路密密层层都有金军防守,他只得折往北路,碰到繁峙县的豪杰、因不愿顺番差往太原去探事的三个人,杨可发跟他们至五台山北繁峙县东的天延村,招军马四十余日,远近义民来归者两万余人。五台山的智和禅师也派了吕善诺及号称杜太师等两名徒弟参加义军。金兵闻讯来剿,义军不幸战败。杨可发上五台山投拜,智和禅师和五台山的副僧正真希又拨了二百名僧兵给他,回到孟县,集合了几千人,重整旗鼓。这次声势大振,粘罕亲自率了大军前来“剿灭”。大战一日,宋军才告败退。这一次杨可发可逃而不愿逃跑。面对几十名围上来的金兵,他靠在土墙壁上,掉转枪头,自刺其腹以死。奇怪的是疮口没有鲜血迸出来,只有一块白色的脂肪,隐隐塞住疮口。金军骇以为神,过了半天,才敢靠近他的身体。

杨可发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擦城而出,太原和外界的往来完全隔绝,变成一座死城。

但是太原人既没有丧失斗志,也决不释仗投降,一息尚存,他们就要奋斗到底。八月中,粘罕又发动了一次猛攻。架炮三十位,发射的石块比斗还大,打入城内,猛烈破坏城上的防御设备。主持城守的西军杰出将领、河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王禀随方设施,在城上架设木栅,称为“虚栅”,上面挂着盛糠的布袋,用以减杀炮石的威力,掩护城上的防御设备。金兵发动五十余辆“洞子”填没壕沟,“洞子”又称“洞屋”,下置车轮,上安巨木,状如屋形,尖顶上用牛皮蒙上,再裹以铁叶。人躲在“屋”内,推动车轮前进,推到壕沟边就用大木板、稻草填没壕沟。王禀把城墙穿成许多小洞,内置燃料和鼓风的皮囊,等到洞子逼近时就把燃烧着的燃料丢出去,里面鼓风,烟焰亘天,把洞子连同填在壕内的木板草荐都烧光了。金兵又用下装车轮,上面备有搁板,高与城齐的“鹅车”进攻。“鹅车”实际上还是云梯的一种,不过头颈伸得很长,外形造得像只鹅。它只要越过壕沟,逼近城墙,把搁板搭上城堞,就可登上城头。王禀一面派人在城墙中穿孔,用搭钩钩住鹅车,使它动弹不得,再用巨绳拉拽,把它拽倒。一面又在城头上丢下油脂芦草等易燃的东西,焚烧鹅车,把它们烧成灰烬。

这一次进攻又失败了,金军损失巨大,粘罕死了心,不敢再轻易发动进攻,只好等待宋人自毙。

太原攻守战坚持了二百五十多天,是一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剧战,其激烈的程度超过两次东京保卫战。王禀及其部下英勇守卫,他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发明创造许多守御战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遗产。

太原人以其不屈不挠的斗志和不朽的业绩,写了光辉的一页,记入我国民族斗争史中。

但是敌人打不倒的太原人最后却被饥饿拖垮了。

围城之初,张孝纯等有计划地把十五岁至六十岁的男子一律编入军籍,直接参战。全城屋宇房舍,一律拆去墙壁,全部打通,家家户户,都能互相照顾。不论贫富,一律配给粮食,分配工作,使每个人都投入战斗。城内秩序井然。

随着金军攻击的加强,无法从外面取得军需给养,半年以后,太原的粮食已竭。最后三个月中,他们先吃浮草、树皮、糠秕、草茭,后来煮食弓弩筋甲,最后割死人的肉为食。沦陷前,大部军民已经饿死。最后金兵没有经过战斗,就用云梯爬上城墙。守城的战士,身体靠在城楼壁上,看见金人上城,瞠目怒视,但已叫不出声音,兵器丢在地上,也无力捡拾起来。只好听凭金军上城,打开城门把大队人马放进城来。金兵就是这样不费气力地攻破了坚守八个多月的太原城。可以说这座英雄城不是被攻破,而是自然死亡的。

城破时,除了饿死者以外,活下来的文武将吏已为数不多,大部分也已奄奄一息。安抚使张孝纯和他的儿子文字机宜张浃,转运副使韩总,转运判官王苾,提举刑狱单孝忠,廉访使狄流,通判方笈、张叔达,统制官高子祐,统领李宗颜等,都被金军所俘。粘罕诱降张孝纯,张孝纯拼着一股“浊”气,起先表示不降,还讽刺粘罕说:“我兵饥乏,故城为尔所得,何足道哉!使我有粮,尔岂能逞其志乎?”张浃也大声说:“我不负朝廷。”父子相约殉节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