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第8/10页)
十一月二十三日,在中山府周围完全肃清了敌踪以后,赵邦杰和董庞儿会谈这支义军今后的趋向。董庞儿主张河北义军与他的部队合并,推马扩为主,放弃和尚洞山寨,在河东河北之间找一个根据地,在金人的后方游弋作战。赵邦杰不同意合军之议,主张把河北义军带回山寨,整顿休养,伺机出击,以屏障目前还算完好、没有受到金军蹂躏的真定府,以牵制金军向南方进军。他们双方各执一词,问题的焦点在于合军。董庞儿推马扩为主,说不出有多少诚意,但马扩在义军中毕竟还是一个客卿,要借用他的名义则可,真正要统带两支军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张关羽已经战死了,赵邦杰的声望比不上董庞儿,如果合军了,不消多少时间,这支军队终将为董庞儿所有。
这番话赵邦杰虽然没有说出口来,但从他反对合军态度之坚决上就可以看出来。董庞儿也猜到赵邦杰的心思。既然合军之议暂时还谈不拢,他也就顺风转舵,客客气气地与马扩、赵邦杰两个分手,自己带着部队到金军的后方去活动了。
这里赵邦杰与马扩商量把义军带回去整顿训练的问题,邀请马扩一起入山。这对于马扩有着不容推诿的道义上的责任。
经过这一场鏖战,马扩发现义军还存在着不少缺点,不能适应金军的战术,骑射击刺的技术比不上金军,持久作战的体力比不上金军,战胜则嚣然杂上,战败则纷然四散,作战纪律和作战意志也比不上金军。他提出了“明约束,习战斗,练胆、练艺、练力、练志”的目标,与赵邦杰研究了具体训练的办法,在山寨中转入一个整顿、休息、加紧训练的时期。
在将近一个月中,马扩固然不难抽出三四天的时间回保州去一趟看看亸娘,她已经望眼欲穿了。赵邦杰也一再怂恿马扩回家去一次。马扩考虑到这里的任务吃重,有千头万绪的事情要等待他们去办,他日复一日地口头答应刘七爹,说再过几天一定回去,事实上却是一天天地拖下来。最后只让刘七爹把亨祖带上山寨,与全寨官兵一起参加训练。
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在不同的人中间固然有不同的标准,在同一个人身上有时也会出现不同的标准。
马扩明知道亸娘是怎样迫切地希望他回去一次看看她。那种渴望得到心灵上的抚慰的要求,已经成为叫他喘不过一口气来的压力,他甚至把他回家后亸娘要对他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琢磨过了。那会给予他多少欢乐、多少激动!每晚入睡以前,他都暗暗地下了决心,明天或者后天一定要走,中夜转侧时,这个决心下得更大了,顶好天一亮就走。可是天还没有亮,他就被号角声吹醒,进行每天早晨第一轮的击刺训练,郭有恒等头目不断跑来向他请示报告,然后是赵邦杰与他研究一天的日程,这些在山寨中日夕发生的平平常常的工作,只要和打击敌寇这个目标联系起来,就会发出闪闪的光,变成头等重要的事情,挤掉了其他的一切。
这样一天天地拖下去,马扩终于没有回得成家。
7
保州的家回去不成,马扩为了为义军请粮之事却到真定去了两次。
过去马扩与义军诸头领的往来,多少带点秘密活动的性质,饶是这样,刘鞈还一再告诫他休与张关羽等人往来。只有这一次马扩带着义军在保州、中山两次战胜的消息来到真定,他受到凯旋英雄那样的待遇,那原因是十分明显的:军兴以来,两河城市,望风奔溃,只有那两役打击了金寇,使它知难而退,国人稍得扬眉舒气,也提高了士气,影响不小。再则,保州是真定一路的门户,中山是它的堂奥,保住了保州、中山,间接地保卫了真定府和真定一路,关系匪细。为此,刘鞈还为马扩举行了一个欢迎的仪式,表彰他抗敌的功劳。马扩当场提出异议,认为血战之功应归于义军,特别是为国捐躯的义军首领张关羽,他自己不敢掠美。刘鞈口角春风,也顺便提到义军的功绩,对他们的称呼又有所提高,从过去的“乱民”“莠民”升格为“义民”,而张关羽本人也被他称为“义士”、谥为“国殇”。总之,属于精神方面的表扬,刘鞈都不吝惜,还表示愿与“赵义士”见面。他还对人说,这个赵义士原名为杰,现在改名邦杰,可见他心存帝室,不忘官家,单这一点,就值得大大奖励。不过谈到物质方面的问题,他虽答应赠粮两万石,却口惠而实不至,经过一再催促,总算拨付了五千石白米。话说得很漂亮,军兴以来,本路开支浩大,银粮两绌,不得已从万无可省之处,先拨付白米五千石,以济贵军燃眉之急,其余之数,日后再作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