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第7/10页)
“看到她已离险境,俺的心也放下一半。前晚打听得我义军已到满城,还不知廉访是否也在军内,俺与赵邦杰娘子商量了,设法出城来找廉访。不想病人心静,俺两个悄悄地说话,她都听见了。临辞别时,她举目要俺走近炕床边,拉着俺手,颤声说道:‘告七爹,你出城去把三哥找到了,就说俺的话,三哥打退金贼后,务必回家来看看,俺在这里……忍死相待。’”
一句话说得沉痛,在一旁听到的董庞儿、张关羽都劝马扩立刻进城去看亸娘和母亲。不过马扩本人心里倒有点犹豫,因为亸娘说的是三哥打退了金贼就去看她。昨、今之战,他都没有参加,打退金贼,他没立下寸功,认为自己还不具备可以去看她的资格。
要是亸娘的病势十分危急,或者马扩现在想起了那不祥的预感,那他就会不顾一切地先去看了亸娘再说。现在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亸娘的病势已经好转,金人暂无再攻保州的可能,而保州又近在数十里之内,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马扩进城去看亸娘等家人,那预感也就不存在了。这时他心里想着的,最好在附近的什么地方又发现一股金军,让他讨了军令,一举把它歼灭,那样他才可以无怍无愧、心安理得地进城去看亸娘。
他正在这样想着的时候,忽然一骑飞来,向董庞儿、张关羽报告了有大队金军骑兵从博野、望都一线进袭中山府。知府詹度派他前来告急。战志正浓的董庞儿、张关羽毫不犹豫就接受了告急书,打发詹度派来的使人先回中山,要他稳定军心,坚守一二天,义军的大部队陆续就到。
他们几个人商量了一下,救人救火,事不宜迟,义军的后续部队这时还驻在南大冉待命,就派那支军队改充先锋,前去中山救援。这里的大军整顿一下,续后跟上。
马扩趁机请令道:“张大哥,董二哥激战方罢,理合稍憩。这里南大冉的部队就让小弟领带了,先去中山,如得一战,定不失机,请大哥裁定。”
马扩不是以宣抚司廉访使的资格而是以义军中的一员客将的资格请战。董庞儿、张关羽都不能够接受他这样的礼数。当然他们也是十分希望马扩带领这支人马与他们一起同金人作战的,只有赵邦杰说了一句:“三弟要战,也不忙在这一时三刻,何不先进城去看了弟妹,再赶到中山,也不耽误多少时间!”
“赵大哥休如此说,”马扩性急地争辩起来,“让小弟追随大哥们在中山府打败了敌军再回去探望家室,都不过是这一二天内的事,有何不可?”
张关羽看马扩着急,连忙插进来道:“既然三弟踊跃求战,小弟就与他一起先到南大冉去,二位贤弟整顿了部队,续后就来。”
他们就这样决定了分成前后两路,向中山进发。
6
保州之战,义军胜来容易,在诸头领之间,不觉滋长了轻敌思想。譬如当时马扩就说,打败了进攻中山的金军,两日内即可回保州老家探望家人。在一旁听到这话的董、张、赵等头领心里也都是这样想,兀术身为四太子,麾下都是女真军的精锐,他们尚且可以一战挫之,再战渍之。那个伯德特离补统率的乌合之众的骑兵部队又何足为惧?他们忘记了保州之战,事前经过研究,在漕河、满城两处预先布置了阵地,等待兀术入彀。中山之役却是仓促决定的,闻讯即行。哪里可以遇到敌人,遇到了敌人准备怎样一个打法,都是心中无数。这违背了兵法上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原则,很可能会导致失利。
骄傲轻敌,不完全是主观的产物,在某些具体的客观环境中,大家都会产生这种想法,可谓人同此心,心同此愿,都没有想到还会出现潜伏的危险和意外的结果。
他们的轻敌思想,导致了异常激烈的战斗。这一战役前后打了五天,义军经历了先胜、后败、最后胜利三个阶段,中间损失了杰出的领导人张关羽,也导致了董庞儿与赵邦杰的再度失和。
马扩是在第一阶段战争时阵斩银环将蒲察绳果,击退了伯德特离补以后,单骑叩城,与詹度打话,被詹度用竹篮子缒入城中的。以后两天,他就留在城里,帮助詹度布置城守的军事,直到最后出击时,才回到义军队伍里。对于第二阶段的战败,张大哥的战死,他都不要负多少直接的责任,但他还是把战争看得太容易了,一经战胜,就建议入城与詹度联系,内外夹攻,既料不到伯德特离补败退以后还有一个杀回马枪的可能,也没有想到詹度并无配合作战的诚意,事后倒有干没义军之功、大吹大擂自己守城功绩的极大胃口。他对张关羽的战死,要负间接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