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元和中兴,大唐的回光返照(第4/5页)

李吉甫和《元和郡县志》

唐代有一位修史纂志的著名宰相,他就是赵郡李氏家族的李吉甫。出身名门望族的李吉甫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为日后修史著书奠定了基础。

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就担任了太常博士,受到宰相李泌和窦参的器重。后来,李吉甫被外放为明州长史,历任柳州刺史和饶州刺史等职务。唐宪宗李纯继位后,让李吉甫返回朝廷,把他召入翰林院,担任了翰林学士,并改任中书舍人,赐予紫衣。

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叛乱后,大部分的朝臣都认为蜀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不主张出兵讨伐。宰相杜黄裳却极力主张出兵讨伐,还推荐了神策军使高崇文担任伐蜀主帅,李吉甫也赞成出兵讨伐。西川平定后,李吉甫又建议让高崇文和严砺分别担任西川、东川的节度使,让他们相互牵制。

李吉甫因为曾经被外放十多年,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奏请皇帝,让节度使属下的各郡刺史独自为政,建议禁止州刺史擅自拜见节度使,同时禁止节度使以岁末巡检的名义向州县的百姓征收苛捐杂税。李吉甫觉得镇海节度使李锜骄横跋扈,有反叛的危险,所以劝李纯召他回朝,加以控制。但是三次征召都被李锜以患病为由搪塞过去。后来,李锜果然发动叛乱。李吉甫建议李纯派兵攻打李锜,顺利平叛,李吉甫因此获封。

李吉甫原本和窦群等人关系很好,但是窦群担任御史中丞后,和李吉甫产生了矛盾。后来,李吉甫患病,让医生留宿在家,窦群却抓了医生,禀报皇帝说李吉甫结交术士。李纯查知实情后,贬谪了窦群等人。虽然有惊无险,但是李吉甫通过这件事知道自己在朝中树敌过多,就辞去相位,出镇淮南。他在淮南的三年里,率领百姓修筑了几个水利工程,灌溉农田近万顷,还免去了当地百姓数百万石的欠租,深得民心。

李吉甫因病去世时,时年五十七岁。他生前除了担任宰相,更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编纂的一系列书籍。他撰写了《六代略》三十卷,《元和国计薄》十卷,《六典》诸官职《百司举要》一卷,《删水经》、《元和十道图》、《元和郡县图志》等著作。

其中最有名也是流传最广的就是《元和郡县图志》。这本书详细地记载了唐宪宗元和年间全国的疆域政区、建置沿革、山川物产、户口变迁等情况。各卷叙事文字之前都有绘制的地图,所以称为《元和郡县图志》。但是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地图都已经找不到了,仅仅剩下文字,所以改称《元和郡县志》。

李吉甫撰写《元和郡县图志》这样一部地理学著作,和他当时的政治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生活在一个藩镇割据的战乱年代,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当宰相以后更深切地感受到国力衰弱和藩镇的巨大威胁,所以急切地希望讨平藩镇,维护朝廷统治。他认为掌握山川形势、户口物产和交通要塞等全国地理状况,是事关兴替安危的大事。

《元和郡县图志》作为一部全国地理总志,对政区沿革地理方面有非常系统的描述。每一县下都写了当地的发展沿革和名胜古迹等,还作了一些必要的考证。李吉甫在写书的时候本着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对于那些弄不清楚的问题,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抱着存疑的态度。

这本书在自然地理方面的资料也相当丰富,写了附近山脉的走向、水道的经流、湖泊的分布等。全书共记载水道五百五十余条,湖泊一百三十多处,不仅记载了那些为人所知的大川大泽,还记载了一些不怎么引人注意的小河流,他还对各种地貌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在经济地理方面,李吉甫在每个府、州之后都写有贡赋一项,这是这本书首创的。上面记录的贡品大多是当地的土特产,包括著名的手工艺产品和矿产、药材等,对当地的水利设施和工矿业以及其他经济资料也有记载。

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总结和发展了前代地理学著作的优点,还有自己的创新,所以称得上是一部划时代的地理学著作,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元和礼佛,韩愈冒死上疏

唐宪宗李纯在力主削藩的过程中,可以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但是在削藩战争胜利后,他却开始自以为是、忘乎所以。尤其是到了晚年,李纯竟然迷信起佛法来。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一开始只是在少数百姓中流传。汉代灭亡后,在魏晋南北朝混乱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地流传。到了唐代中期,佛教达到了鼎盛阶段,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儒学并称“三教”,相互形成鼎足之势。佛教在唐朝的盛行严重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给征兵、劳役、官吏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百姓的积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