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关系冷思考(第2/3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发了横财。以伤亡两千多人和损失四艘舰艇的代价,攫取了德国在南洋群岛的殖民地的委任统治权和在山东半岛的特权。工业生产能力增加四倍以上,钢铁、造船和化工产业增长尤其迅速,工业产值并且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产值。尽管直至1935年,它的钢产量还不到360万吨,只是美国钢产量十分之一多一点、英国的三分之一多一点,但统治阶层中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是:“八纮一宇”,日本应该支配中国和亚洲,“满洲”乃至整个中国是日本不可缺少的“生存空间”。

这是人类的野蛮史的一个部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野蛮性才开始减退。

(二)为什么中国会成为被侵略的对象?

19世纪中国所以会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说到底是自我封闭,“天朝上国”的好梦未残,不愿意接受人类现代文明的成果。即使学西方,也仅在技术层面学,拒绝移植科学技术赖以生长的制度和相应的价值观念。

20世纪的中国,公开反对学习西方的言论已极为罕见,问题在学习哪一个“西方”?从蒋介石、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之日起,以“不合国情”和“老百姓程度不够”为借口,拒绝推行民主,保障公民自由。除从俄国搬来一套奇特的体制外,还公开提倡以纳粹德国为师,造成两个极为严重的后果:

1.国内四分五裂,内战的枪声几乎从未止息。

由于不承认国家必须实行以地方自治和民主、自由基础上的统一,国民党内部也不尊重不同派系,拒绝民主联合。不但国民党与共产党打,国民党内部也打得不可开交。胡汉民、陈济棠领导下的广东,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山西的阎锡山,冯玉祥……无一不同蒋介石兵戎相见。

2.失去制约和监督的政权迅速腐化,民怨沸腾。

3.失去自由、没有民主权利的公民,正当要求、不平的怨恨和各种言论无从表达,常常成为极端思潮的俘虏,理性的优势无法树立。

蒋介石高喊“攘外必先安内”,但他舍弃了通过实行民主、保障自由以安内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导致安内成了乱内,四分五裂的中国成为日本侵略者敢于肆意宰割的对象。

(三)历史不可能重复

地理环境决定中日两国永远是邻居。19、20世纪历经四次战争后,21世纪中日两国会不会爆发第五次战争?三大状况决定中日关系在新世纪的走向。

首先,日本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已经确立。1947年5月3日施行的《日本国宪法》不但在绪言中申明“为了我们和我们的子孙,确保与各国人民合作而取得的成果和自由带给我们全国的恩惠,消除因政府的行为而再次发生的战祸”,而且在第九条中规定:“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随着今后形势变化,也许个别条文会有所修改,但这些规定不可能成为一纸具文。原因在于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经受到严重的惩罚,同时在战后的发展中已经充分享受到和平发展的好处,要再度驱使日本人用武力去夺取“生存空间”已经不可能也不必要了。

其次,中国亦已今非昔比。正处在现代化上升阶段的中国,不是日本敢于随便侵犯的对象。

再次,也许是最重要的,在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的背景下,中日经济关系正在融合。2004年中日贸易达到1678亿美元,占双方各自外贸总额的15%左右,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内,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对华投资发展迅速,截至2004年,日本对华实际投资累计达468亿美元,是中国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之一。目前在华日资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的就业人数高达920万人,许多日本企业都把生产基地搬到中国,2004年日资企业缴纳的税收约达人民币490亿元。中日两国在经济上已经难解难分了。

即使有个别政客发疯,中日两国也不可能有大的战争。建立两国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两国关系中日益成熟的课题。

(四)错误思想靠什么去化解?

如何化解中日矛盾?通人高士已有许多高招、妙策。愚鲁下士还能说些什么?

事关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的那些事比较好办,依法据理力争或者暂时放下,留待子孙后代去解决。反正现在与1945年以前的情况不同,除钓鱼岛外没有日本军占领着我们国土,非跟它拼命不可。

难办的倒是政客们参拜靖国神社、如何评价历史事件这一类道义上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