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答《经济观察家》报记者李翔(第3/7页)

记:您的意思是说甲午战争双方都是受害者,即使是对胜利的一方来说也是这样?

袁:中国固然输了,日本也不是真正的赢家。从历史的高度来看,中日两国的四次战争,是人类摆脱野蛮过程中一个令人痛心的记录。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政府就蓄谋要向外扩张。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这是日本明治维新中一些错误措施的恶果。日本走上错误的道路是由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发展经济中没有把提高本国人民的收入、发展各个地方的经济放到突出地位。

那个时候日本人的生活是穷困的。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百姓也不富裕,中日两国城市乃至农村生活水平还是很相近的。所以相当长的时间里,互相来往很容易,不需要办什么签证之类的手续。日本的穷人往往跑到中国来与中国下层民众争活路。在东北和不少大城市,日本人做小商小贩乃至卖淫的都很多。如果走以满足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主的道路,它还有很宽的发展余地。但它错误选择了向外扩张作为主要出路,而且是以侵略而不是和平贸易为主要手段。

这是人类的野蛮史的一个部分。不但是日本,很多国家也都是这样,比如英国啦,还有德国啦。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的野蛮性才开始减退。全球化过程加速,开始出现世界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出现世界政府的雏形。联合国,不管它有多么大的毛病,实际上是一个地球管理委员会;经济上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还有国际法院。地球管理机构,在慢慢形成。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另一重大错误,是明治维新过程中他们坚持所谓“和魂洋才”或“东洋的道德,西洋的艺术(指科学、技术)”的错误方针。

所谓“和魂”就是神道,说日本是“神赐的土地”,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万世一系。因此,日本和日本人是特别优越的。这同中国的天朝思想、华夷之辨如出一辙。也就是说,它拒绝价值观念和道德的现代化。其《教学大旨》规定:“教学之要务在于阐明仁义忠孝,探求知识才艺。”而“道德之学则以孔学为主”。1890年发布的《教育敕语》要求:“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辅佐天壤无穷之皇室”,“为朕之忠良臣民”。它用以教育青少年的所谓“东洋道德”就是儒家道德。日本人盲目追随军阀侵略别国,就是这些愚昧的价值观念的恶果。现代社会需要现代魂——现代公民的自由、民主、法治观念,如果价值观念不现代化,必然或迟或早给国家和公民带来严重灾难。

日本人曾经热衷“脱亚入欧”。有的人甚至说要全盘西化。东方国家和东方民族要全盘西化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在“脱亚入欧”口号下,日本学了很多西方的好东西,如教育体制、经济体制、科学技术等等。这些成为它迅速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它的民族文化保存了下来。日本人到现在为止还在学习世界先进的东西,学习美国和欧洲先进的东西,它的民族特性没有因此消失。任何一个能够生存下来的民族其特性都不可能完全消失。把现代化看成是与保存民族文化势不两立的,是文人学士制造出来的假问题。

它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第三个重要原因是政治体制中注入了很多专制的因素,没有完成政治体制现代化的任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占领军强制下,才被迫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可发敕令代替法律”,“任命文武官员”;“天皇行宣战、讲和及缔结各种条约。”所有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在战时或国家发生事变情况下,不得妨碍天皇施行大权”。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专制君主。在国会之外,它还设立枢密院为天皇的顾问,举凡宪法的制定、解释和修改,重要法律之制定及修改、重要敕令的颁布和重要行政措施,都要咨询这些元老的意见。国会分元老院和众议院,内阁也不完全对国会负责,而在很大程度上要听命于天皇。军部可以干政,现役军人也可以担任内阁要职。加上特务、警察横行,公民自由成为一纸具文。总的说来,在天皇统领下,元老、军阀、财阀在操纵日本政治,民主、自由被践踏,这样的国家走上歪路是必然的。

中日都缺乏反思精神,而狭隘民族情绪太强

记:东方国家要现代化,都很艰难。

袁:的确如此。应该把中日的这四次战争,看成是人类摆脱野蛮所付的代价。人类要学会总结,不要那么狭隘。这四次战争,日本人应该反省,它确实自我反省精神不够。反过来看中国人的反思精神够不够?我认为不少人也缺乏这种精神。有些人动不动就把一些事情同爱国、卖国或国家关系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