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日双输的历史教训答《经济观察家》报记者李翔(第2/7页)
慈禧权力欲很强,几次选择皇帝都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尽挑小孩。同治皇帝(1862—1874)六岁登基。1874年同治皇帝龙御上宾,选择光绪继任,年方五岁。1903年,她快咽气了,又拣一个三岁儿童当皇帝。在皇族里面,有比他更强的。比如恭亲王的孙子小恭亲王溥伟,那时候已20多岁,相当能干;但是她就不要,宁可选择一个三岁的孩子。绝对专制的政体下,国家命运取决于个人。这同日本的对比就很明显。
19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出现第一个政党。明治维新期间,它进行了初步的政治体制改革。跟一个不愿意改革的、不愿开放的老大帝国打仗,胜败不问可知。日本在1880年决定制定宪法,1889年颁布了宪法,1890年7月大选,11月帝国议会成立。它的“君主立宪”仍带有强烈的专制色彩,但比清帝国强多了。就是说,它在这方面是要比中国走先一步。从启蒙速度、新的思想传播来讲,日本大致上要比中国领先半个世纪。从制度改革方面来讲,日本比中国早30到40年。制度是决定性的。甲午战争日本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是制度的失败。
又如,报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19世纪70年代他们已经有《读卖新闻》,1874年创刊,现在还是日本第一大报。更早一些是明治维新开始那一年(1868)就创办了《中外新闻》《日日新闻》等报刊。中国就没有这样的报纸。这也是制度问题。
记:《读卖新闻》是谁在办?政府还是民间?
袁:是日本的民间资本。
记:中国早期的报纸大都是传教士李提摩太一类人办的?
袁:对。当时也有中国人私人办的报纸。王韬1874年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但是只能在香港办,在内地办不了。甲午之前,主要还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纸。1872年创办的《申报》,是外国人办的。在现代社会,传媒很重要,报刊的言论自由很重要。甲午战争中,《万国公报》等报刊,尖锐揭露了中国政府的腐败、北洋海军的腐败,也揭露了各个方面的对私营经济的不合理限制等等。这些都是外国人办的报纸。但是有中国人参与,包括蔡尔康他们都参与了。但是主要是外国人。
现代国家的管理必须有民众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明治维新,最初是想建立一个开明专制的政治体制。后来慢慢开放,有了一个比大清帝国和沙皇俄国先进的政治体制。中国则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体制变革。于是,最高权力失去制约,一切大事慈禧一个人说了算。这种机制的恶果是一再酿成大灾难,我想这是最重要的,体制方面的原因。
经济道路的选择,也很致命。清政府坚持的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所谓的自强、同治中兴,就是发展官办的军火工业,或者搞点民用工业如纺织厂什么的也是官督商办。路子错了。日本开始也和我们一样主要是官办,但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发现财政负担不起。于是他们开始卖。清帝国是一条死路走到底;而日本则一发现路子不对头,就赶快把国有工厂卖掉。
记:而且是很廉价地卖。我在想,放在今天,会不会也被攻击是国有资产流失。
袁:对啊。当时在日本也引起一场风波,双方斗得很厉害。历史已经证明,这种暂时的国有资产流失,从长远看对国家发展很有利。首先是甩掉了财政包袱;其次是吸收劳动者就业;归根到底是促进了社会转型。
弄清上述制度性的差异,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甲午战争中国会失败、日本会战胜。
双输局面是如何造成的?
记:甲午战争后,双方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袁:不过,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甲午以后,这两个国家都输了。
中国固然没有因此发愤图强。甲午战争之后,接连发生戊戌政变和义和团事件这样的与社会进步背道而驰的灾难。国际法传进中国60年了,义和团事件中还是将外国传教士及其家属231人杀掉,有些还是儿童;围攻人家的使馆;再加上大约杀了几十万中国人,中国的教徒和新式学堂的学生、教师,见到就杀。另外铁路、电线以及其他沾点洋气的东西都毁掉;北京最繁荣的前门一带的4000多家商店都被烧掉;翰林院也烧掉了。如此残忍和愚昧,却至今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革命”,简直匪夷所思!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外,拿到中国两亿三千多万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四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三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拿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个钢铁厂。这就导致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