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本是汉人,缘何『错位』(第3/4页)

当然,高欢最大的错误,还是出在对待皇帝的政策上,本来在魏孝武帝登基之后,做为拥立者的高欢大权在握,俨然已经横扫北方。但是这个魏孝武帝并不老实,不甘心自己的傀儡地位,相反一心想着夺回政权。对这种局面,高欢事先并没有做任何应对,放任魏孝武帝胡闹,结果两家展开大战,傀儡皇帝哪里是实权权臣的对手,魏孝武帝兵败,投奔了盘踞关中的宇文泰,宇文泰趁机拥立魏孝武帝,建立西魏,和高欢分庭抗礼。高欢这才意识到,这个之前曾经不被他重视的宇文泰,已经成了自己的大敌。

当然高欢也很快做出了应对,在魏孝武帝出逃之后,高欢转而立清河王世子元善为帝,史称魏孝静帝,同时带兵打败了宇文泰以及魏孝武帝的反扑,稳住了自己的政权。在这之前,为了不背“反叛”的恶名,高欢还曾经多次向魏孝武帝上表谢罪,邀请魏孝武帝回来,都被魏孝武帝拒绝。但这个魏孝武帝却失算了,接纳他的宇文泰,同样是一个枭雄,很快就和魏孝武帝关系降到了冰点。这个魏孝武帝以乱伦为名,他的妹妹不让出嫁,留在身边给自己当老婆,这种禽兽不如的行为自然引起了非议。宇文泰曾经密谋要把魏孝武帝身边的几个妹妹杀掉,以消乱伦之丑,魏孝武帝知道后大怒,又想着颠覆宇文泰的政权。这次更惨,宇文泰立刻授意下人将魏孝武帝毒死,改立新君南阳王元宝,是为西魏文帝,这是公元535年的事情,至此,东魏和西魏,已经是分庭抗礼的态势了。

在东魏和西魏对峙的初期,东魏的实力远远强于西魏,戎马一生的高欢,也很想趁这个机会,来消灭掉这个威胁,一统北方。从公元536年开始到公元546年,高欢先后发动了5次大规模讨伐西魏的战争,每次动兵都有20多万,但战争的结果是每战必输。这时候的宇文泰,采取了府兵制等统治方式,虽然整个政权的力量弱于高欢,但是政权的凝聚力更强,所以5次战争的结果,是西魏一次次逃过亡国的厄运,东魏则损兵折将。终高欢一生,他都没有战胜宇文家族,他的子孙,却最终被宇文家族所灭。

高欢建立的东魏,以及他的后代建立的北齐王朝,最被后人诟病的,就是他们的“大鲜卑主义”政策。

比起西魏信用汉人,不断拉拢关中汉人士族,且在经济上采取汉化的改革,高欢家族的所作所为,却是恰恰相反。

高欢从起家到最终建立东魏,乃至他的子孙建立北齐,虽然也刻意拉拢北方汉人士族,在和尔朱家族的决战期间,还特意发布了禁止军队掳掠汉人的命令,但是从他一生的整个政策看,却都是以打压北方汉族为主的,无论是对于北方的汉人士族,乃至军中的汉族兵将,歧视和压制都是主流。比如他曾拜作叔叔的北方汉族大家高昂,在与西魏决战的时候,他一度不让高昂参战,理由是“你属下的士兵都是汉兵,恐怕不济事”,虽然之后高昂用一场大胜回击了高欢的判断,但是高欢这种“民族倾向”可见一斑。还是这位高昂,与鲜卑化的匈奴人刘贵一起镇守北豫州,一次军队打仗,死了一些汉兵,刘贵知道后竟然说“头钱汉儿,死又何妨”?意思说汉人的命只有一文钱,死了就死了,气得高昂当场要杀了刘贵。在高欢的军中,高昂是仅有的汉族名将,早期被高欢麾下的鲜卑族名将所轻视,后来凭借着自己的赫赫战功才得到他们的尊重,但是汉人在整个东魏乃至北齐的地位,并没有因为他而发生变化。高昂血沃沙场后,和他打了一辈子仗的西魏,竟然举国为之而庆祝。对于高昂本人,高欢虽然敬重,但恩宠程度远远比不上他麾下的鲜卑族将领。比如高昂的死,发生在公元538年的北豫州大战上,当时高昂遭到重创,原本有逃生的机会,那时候他已经逃到了高欢的属地北豫州城下,但是守城的高永乐因与高昂不和,拒绝为他开门,导致高昂壮烈牺牲。事后高欢虽然痛惜不已,给了高昂很重的封赏,但是对于导致高昂身亡的高永乐,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追究责任,给了个降职的从轻处罚。高昂这样的功臣尚且如此,整个高欢治下的汉人地位,也就可想而知。

事实上,在高欢即位的早期,为了实现他治下的“和谐”,还是做了很多工作,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和稀泥。比如对汉人士族,高欢经常说:“鲜卑士兵是你们雇佣来的壮士,他们为你们打仗,你们不要仇视他们。”对鲜卑军将,高欢的说辞是:“汉人是你们的奴仆,他们给你们提供粮食和衣服,你们为什么还要欺负他们?”这种和稀泥的办法起先很好,但是日久天长,效果就差多了,因为此时北齐境内的主要矛盾并没有改变。这个矛盾,其实是当年六镇起义的延续,即北方鲜卑族底层士兵和当时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北齐民族矛盾的外表下,根子上还是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