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第4/5页)

在刘裕称帝之后,作为当年北伐的老班底,檀道济很受信任。刘裕在世的时候,他出任镇北将军,受命在山东防备北魏南下,这之后的两年,是刘宋政权休养生息的两年,大规模的战争暂时停止。到了422年五月刘裕病逝的时候,檀道济和徐羡之、付亮、谢晦3人一起成为顾命大臣,他是4个大臣中唯一的武将,堪称此时刘宋军界第一人。

之后发生的事情证明,刘裕把后事托付给檀道济是正确的。就在刘裕去世后不到一个月,一直野心勃勃梦想统一南北的北方鲜卑北魏政权就打来了。这时候的北方,实力最强的是鲜卑拓跋家族建立的北魏政权,此时的北魏皇帝,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着刘宋皇帝过世的机会,几十万鲜卑骑兵向着中原地带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刘宋在山东以及河南的大片领土纷纷沦陷,这场战争,也成为南北朝历史开始之后,南北双方的第一次军事碰撞。

南朝之所以一开始如此狼狈,一是因为当时刘裕新丧,国家正处于动荡的时候,二是刘裕南归后,对于北方防务,派驻的军队一直非常少。而且刘宋政权从一开始,内部就面临着矛盾,这时候在位的皇帝,是刘裕的儿子刘义符,史称宋少帝,此人是个只知玩乐的草包,和英雄一生的老爹刘裕相比,可谓是“虎父生狗儿”。危急时刻,檀道济挺身而出了。檀道济在公元423年三月出兵,当时的形势已经糟得不能再糟,河南大部分领土沦陷。山东几乎全境沦陷,不利局面下,檀道济先攻彭城,一举击败彭城叔孙建部,这个叔孙建是当时北魏的第一名将,数次击败南朝军队,这次檀道济为南朝出了气,彭城之战后,叔孙建不支败退,檀道济一路追杀到山东历城地区,后来因为粮草殆尽,这才引兵撤退。

檀道济的这一次北进,虽然没有收复北方国土,但对于刘宋政权的稳定,意义却是重大的。这时候的刘宋,刚刚经历了刘裕亡故,政权是最不稳的时候,如果一旦檀道济有失,不要说稳定北方,就是整个刘宋政权,也很有可能被此时气焰正盛的北魏拿下。此战之后,认识到刘宋实力的北魏,之后多年未敢轻举妄动,刘宋也就逃过了一劫。但此时刘宋的内部矛盾却来了。此时在位的宋少帝刘义符是个出名的昏君,终日不理朝政,四大顾命大臣之一的徐羡之,动了废黜皇帝之心,如此重大的事情,必须要得到军方的支持。徐羡之找檀道济商量,却遭到了檀道济的反对,但是对刘义符同样心怀不满的檀道济,最后对此事采取了“中立”态度,并未阻止之后徐羡之的行动,结果徐羡之毒死了宋少帝,立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为帝,这就是缔造了元嘉盛世的宋文帝。

刘义隆即位后,起初对檀道济信任有加,不信任也不行,因为此时的北魏实力一天天强大,已经成为了刘宋最大的威胁。刘义隆是个权力欲很强的人,绝对不甘心做傀儡。公元424年他登基没多久,就以“弑君”的罪名把谢晦、徐羡之等参与谋害宋少帝的大臣尽数杀害,刘裕留下的顾命大臣,只剩下檀道济一个。虽然檀道济当初的“中立”让他躲过了一劫,但如此局面下,他功高震主已经成了事实,不被刘宋皇朝所容,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一心扑在战场上的檀道济,对这一切并没有任何察觉。公元424年,他先是受宋文帝派遣,打败了“顾命大臣”之一谢晦,让宋文帝从此大权独揽,立下大功的他,随后被封为征南将军,被刘宋“明升暗降”夺掉了兵权。公元430年十一月,宋文帝企图报当初北魏南征之仇,随后发动军队北征,以到彦之为帅大举北伐,但这次北伐很不顺利,遭到了北魏顽强抵抗,战局僵持不下。无奈之下,宋文帝再次启用了檀道济,檀道济出马后,果然“一个顶俩”,他一路北上,追杀到山东境内,连胜30多仗。他本来计划得很好,只要全军反攻,不但可以一举消灭入侵敌人,更可趁机打到北魏境内,可是当他追到历城后,却发现整个北方就剩下他一支孤军,原来其他的几支部队都已经擅自撤退了。这时候的檀道济,再次深入敌境,不但无人配合作战,且粮草都已经没了,发现战局变化的北魏军队抓住机会,重兵压向了檀道济。这个局面对于檀道济来说凶险万分,北魏时以骑兵为主,檀道济以步兵为主,弹尽粮绝的局面下,打不能打,撤不能撤,雪上加霜的是檀道济的部下有人叛变,将檀道济粮草告急的事情告诉了北魏,一旦北魏趁这个机会发动进攻,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虽然如此,可是北魏方面不敢大意,这么多年来,檀道济的威名已经传遍了北方,是北方公认的诡计多端的人物,万一他是趁机设下陷阱,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所以叔孙建选择了持重。他先后派了多批暗探刺探情报,檀道济却不惧,他故意把军中仅有的一点粮食拿出来,在军营里大摇大摆地饮宴,摆出粮食还非常充裕的假象,然后又大张旗鼓地清点粮食,他让士兵们装了几百麻袋的沙土,只是外面铺上一层粮食,做出粮食很充足的假象来,这个假象终于骗过了北魏,北魏误以为檀道济又在使诈,始终不敢发动进攻。趁这个宝贵的机会,檀道济抓紧时间撤退,他撤退也很有章法,并不是慌忙逃走,而是走一路停一路,慢慢悠悠的,给人的印象是他企图引诱北魏军队追击,北魏再次上当了,任凭檀道济如何表演,北魏始终按兵不动。结果,几万刘宋军队,就这样在北魏的嘴边溜走了。事后得知真相的北魏后悔不迭,尤其是主将叔孙建,气得差点拔剑自杀。此战的结果,是把北魏上下打出了“恐檀症”,北魏的军将们,家里都拿檀道济的画像驱鬼。这位南朝第一名将的声望,也就在此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