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第3/5页)

然而檀道济做到了,他的军队九月出发,一路势如破竹,到了十月,他与另一路大军王镇恶部会师成皋,已经占领了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兵锋直逼后秦重镇洛阳,可谓“超额完成任务”。闻听洛阳告急,后秦连忙派遣数万精锐弛援,如此局面下,搭档王镇恶主张快速攻打虎牢关,抢在后秦援军到达之前占领这个洛阳门户,檀道济再次提出相反意见,他认为如今整个河南已经乱作一团,如果加紧攻打,反而会激起后秦的死战之心。结果,依檀道济的部署,晋军对后秦的虎牢守军展开心理战,迫使其在援军到达后投降,随后到来的后秦军队,立刻陷入了檀道济的包围中,檀道济却“只围不打”,再次迫使其投降,于是整个河南都落到了檀道济手中,后秦都城长安的门户潼关,也因此暴露在了檀道济的眼皮底下。值得一提的是,大功告成后,檀道济的搭档王镇恶足够“恶”,竟主张学当年的项羽,将俘虏的后秦士兵全部坑杀。关键时刻还是檀道济阻止了,不但反对杀俘,更优待俘虏,于是中原人心大定,不但汉族百姓纷纷归附,就连北方各少数民族军队也纷纷投降,刘裕的北伐,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达到了目的。

公元417年,已经稳定了在中原地区统治的刘裕,决定彻底灭亡后秦,占领富庶的关中平原地区,先前立功颇多的檀道济再次担负了重任。是年三月,檀道济与沈林子合兵,一举拿下后秦的关中门户潼关,富饶的关中平原就此一马平川,而后经过五个月苦战,檀道济、沈林子、王镇恶三路兵马合兵,终于攻克了后秦都城长安。南朝政权沦陷数百年的关中平原就这样收复了。在东晋南迁后的历次北伐中,这一次是战果最大的。八月二十三日,后秦末帝姚泓在长安投降,强盛一时的后秦政权就这样灭亡了。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檀道济虽然身先士卒,但是战功最大的,却是王镇恶和沈林子,这两个人当时在军中的地位以及战功都远远高于檀道济。在关中平原的战斗中,王镇恶受命消灭了后秦驻扎在北方五原地区的援军,沈林子则数次击败了北魏等其他北方国家的进攻。所以刘裕在平定关中后,虽然檀道济战功被封为征虏将军,但是留守关中的任务,刘裕却交给了王镇恶和沈林子,自己布置完工作后就匆匆返回南方了。他不是不贪恋北方的土地,而是这时候也是他夺权的关键时刻,刘裕急切需要北伐的战功来夺取南朝政权。也就是在这次北伐后,刘裕逼迫东晋安帝封他为“宋王”,改朝换代,也就剩下最后一步了。

刘裕的夺权很顺利,但是新收复的北方领土却遭到了波折,王镇恶和沈林子,两位在战斗中功勋卓著的统帅,偏偏不能共安乐。刘裕走之前,命令自己的儿子刘义真留守北方,又命王镇恶和沈林子留守,结果他前脚刚走,北方的夏国政权和北魏政权就相继打来,王镇恶和沈林子关键时刻内耗,王镇恶死在沈林子手里,刘义真更是无能,被夏国皇帝赫连勃勃杀得全军覆没。辛苦打下的北方关中平原就这么丢了。其实在当时,以刘裕的实力,如果他不撤兵,一鼓作气拿下整个北方并无太大问题,可惜在称帝还是统一中国的问题上,刘裕选择了前者,一统华夏的大好机会,也就无情地错过了。

北方变故发生的时候,檀道济的职务是兖州大中正。地位要比沈、王二人要低,北方的兵败,尤其是王镇恶的身死,让刘裕失去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军队,以及一个能征善战的名将,但对于檀道济来说,他也因此身份在刘裕集团内部进一步提升。刘裕南归后,先毒死了傀儡皇帝东晋安帝,立了司马德文为东晋恭帝,到了公元420年底,刘裕又派人把司马德文活活勒死,从而完成了改朝换代的最后一步——建立刘宋。这一年,刘裕正式称帝,南北朝时代也因此开始了。作为开国功臣的檀道济,也得以继续提拔。他以护军将军的身份驻守京城,在刘裕称帝的关键时刻,帮助刘裕稳住了建康的局势。后来又被刘裕加封为永修公,赐两千户食邑。

刘裕的称帝,标志着南北朝时代的开始。但是在后世许多史家,特别是有“愤青”情节的儒家知识分子看来,刘裕称帝,意味着南朝统一北方的希望破灭,因为刘裕在最关键的时刻,为了夺取帝位放弃了一统北方的大业,导致北方国土得而复失,明末的大儒王夫之就曾批评刘裕此举是“以国谋私”。但是事实上,这时候南朝统一全国的希望并没有破灭,刘裕虽然出身寒门,为人惯使手腕,且对待司马皇室以及北方士族的手段都太过阴狠,王镇恶的死,刘裕也有间接责任,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刘裕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他在位的时间虽然仅有两年,但是他休养生息,发展军力,并且继续招募北方汉人南归,他治下的刘宋,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军力进一步走强。从当时南北方面的实力对比看,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力量,甚至政治号召力,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各个政权,都是无力和刘裕抗衡的,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刘宋,拥有当时不世出的名将——檀道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