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第2/5页)

桓玄败亡之后,晋安帝复位,但是东晋的大权,已经掌握在刘裕手中了,这场刘裕和桓玄之间的争斗,对刘裕本人,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都有着深远意义。刘裕代表的是魏晋门阀衰落之后新崛起的寒门阶层,而桓玄代表的,却是旧的门阀阶层,新旧阶层的碰撞,最后以桓玄的失败告终,这其实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门阀衰落的丧钟。而对刘裕本人而言,作为北府军的重要军将,此时他已经走到了他的前任刘牢之等人从未到达的位置,从过去边缘化的军阀,成为如今掌握国家大权的权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檀道济也不例外,因他在整个过程里的功劳,他被刘裕封为南阳太守,这也是他第一次得到领兵的权力。结果他出手不凡,不但能分析更能打,一举扫荡了当地的桓玄残部,俘虏了桓玄的儿子桓震,将桓玄一派势力斩草除根,彻底断了刘裕的心病,因此更进一步,被封为五等侯。

从这以后的差不多十年时间里,檀道济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刘裕打内战,他的地位也节节攀升,先是在公元410年,檀道济官升扬武将军,受命镇压持续多年的东晋卢循农民起义。这场农民起义也是东晋王朝的一个大麻烦,起义者主要是南迁过来的“流民”,战斗力强悍,东晋先前战无不胜的“北府军”,屡次遭到战败。檀道济到来后,战局立刻就改观了。当时的局面对东晋格外不利,卢循于这一年八月,集中了10万大军攻打建康,特别是他的巨型战舰,更是远远优于东晋。此时的刘裕正率军在北方和南燕政权作战,闻讯后火速往回赶,而留守在南方的檀道济,他的任务,就是在刘裕回来前,必须要顶住卢循的进攻,守住江陵。结果,檀道济仅凭手下不足万人的部队严防死守,硬是顶住了卢循的进攻,当然他并不是硬拼,而是故意虚张声势,把所有能找出来的旗帜都找来,摆出江陵防御稳固,兵力充足的假象。结果在攻击受挫后,卢循果然上当,暂停了对江陵的进攻,就这一个小小的犹豫,为他最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在经过一个月的相持后,是年九月底,刘裕终于赶回来了。之后士气高涨的东晋军发动反攻,一举击败卢循,而后步步紧逼,最后终于在番禺彻底击败卢循,逼其自杀,这场持续数年,险些颠覆东晋政权的起义,就这样结束了。

如果说之前刘裕与桓玄的战争,对于刘裕掌握大权是一个关键,那么后来镇压卢循的战斗,更是凶险。在这场战斗里,卢循就是找准了刘裕北伐的机会起兵,意图趁刘裕无暇回顾的时候抢占建康,却不料碰上了足智多谋的檀道济。卢循的败亡,也让刘裕从此在南朝再无敌手,执掌大权算是铁板钉钉,对于居功至伟的檀道济,刘裕也格外器重,提拔为唐县男,官至临淮太守,已经是刘裕身边地位颇高的重臣。公元415年,檀道济又参加了平定司马休之的战斗,将其击败。司马休之是东晋皇室中最后一支实力派,此人一败,整个东晋政权,从此任凭刘裕拿捏。

关于檀道济的军事思想,后人皆赞叹颇多,后来的唐朝枭雄朱温,还曾送他一个“狡诈专兵”的评价,檀道济用兵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狡诈”。在每一次战斗中,他都能做到不让敌人摸清楚自己的真实实力和意图,并且随时都能做出让敌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的大部分胜利,也多是出奇制胜。这一方面来自他自己的性格,另一方面来自他对兵法的研读,自古熟读兵书的人甚多,但读懂的人却不多,读懂了能做到发明创造的更少。檀道济的读书方法很稀奇——他不但读兵书,还擅长总结,比如他读得最多的是《孙子兵法》,而赫赫有名的“三十六计”,就是他在读《孙子兵法》之后总结出来的心得体会,至今广为流传。一个总结出“三十六计”的人,当然更善于运用“三十六计”,在公元415年之前,尝到他“三十六计”苦头的,基本都是南朝内战里的枭雄,不过从公元415年之后,北朝的敌人们,也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尝到教训。

第一个吃到苦头的,就是北方羌族人姚苌建立的后秦,在东晋晚期,这一度是北方实力最强大的政权。公元416年正月,后秦皇帝姚兴侵扰东晋,正好给了刘裕开战的口实,随后刘裕大张旗鼓,发动了对后秦的进攻。这次进攻的声势非常大,一共分了五路,大有平灭整个北方的架势,其中最艰难的一路,就是檀道济进攻的那一路。别人的部队,都可以遥相呼应,齐头并进,就算打不赢,也很容易全身而退,唯独檀道济不能,他的部队被任命为刘裕五路北伐大军的先锋,他需要从合肥出兵,直接攻打后秦防御最严密的河南许昌地区,为整个北伐大军的前进打通道路。这一路他所面对的,将是后秦最精锐的军队。对于檀道济来说,这似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