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柔然民族的辉煌与没落(第4/6页)

柔然的连续侵扰,激起了年少气盛的拓跋焘的恼怒,他多次把是否大举讨伐柔然提上议程,但是在当时,大部分的北魏贵族都被打出了“恐柔症”,甚至一些早年跟随拓跋珪征讨柔然的老将,也极力反对主动进攻柔然。其中的原因,一是此时柔然已经不是拓跋珪时代的小部落,他们实力强大,在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军人眼里,绝非轻易可以战胜的;二是当时北魏朝臣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征服汉地上,对经济落后的北魏来说,占领荒芜的漠北草原是没有意义的,南下汉地,占领富庶的江南,才是诸多鲜卑贵族的首选。在举朝的一片反对声中,当时拓跋焘的老师——汉族大臣崔浩,坚决主张对柔然动武。崔浩认定柔然是北魏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不战胜柔然,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都无从谈起,为了激起北魏朝臣的死战之心,崔浩甚至用了“激将法”,他在朝堂上大呼,鲜卑也是从草原上来的,难道英勇的鲜卑骑兵还会惧怕柔然吗?崔浩的坚决,终于激起了拓跋焘的决战之心。柔然的噩梦,也就因此来了。

拓跋焘发动的最大规模对柔然的讨伐,发生在公元429年,这是一场对柔然民族的命运,乃至对整个中国北方的格局,都影响深远的一次远征。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拓跋焘发动远征之前,南朝刘宋政权正集结大军,摆出大举进攻北魏的架势。当时朝臣非常紧张,纷纷指责崔浩误国,连拓跋焘的乳母保太后都劝说拓跋焘改变主意,关键时刻还是崔浩作出判断,这次刘宋政权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这次远征拓跋焘一口气动用了30万大军,朝中的重臣也大多随行,御驾亲征决心非常大。战争从是年的夏天打响,柔然果然被打得大溃, 当时漠北草原“东西三千里,南北五千里”,全是倒毙的柔然军队的尸体,拓跋焘一路追杀,打到了柔然的老窝——阴山山脉地区。

柔然这次之所以溃败,主要是对北魏的打击准备不足,虽然在这之前,北魏就集结军队,大张旗鼓讨伐,但是柔然人并没在意。因为在拓跋焘之前,历代的北魏皇帝即使北进,也绝对不会深入,柔然人在得知北魏进攻的时候,已经主动放弃了漠南地区,退却到了漠北,企图用坚壁清野的战术,让北魏的这次进攻劳而无功。但是他们显然低估了拓跋焘的决心,拓跋焘是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军事奇才,征战生涯里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把人力发挥到最大。虽然此时北魏没有西汉那样的物资储备,但一来鲜卑骑兵本身就起于草原,对于草原的气候适应能力非常强,其刻苦耐劳程度原本就不在柔然骑兵之下,二者拓跋焘本人也异常坚决。一路之上,鲜卑军队断粮了,不断有大臣劝说拓跋焘撤退,但是拓跋焘红了眼,凡是敢劝阻他撤退的大臣,不管是大官小官,皇亲国戚,统统被他就地正法了,在没有粮食的时候,北魏军队甚至宰杀战马来充做军粮。全军上下杀红了眼往北冲,在捕捉到柔然军队主力后,拓跋焘使诈,他并没有贸然发动对柔然的进攻,而是命令全军隐蔽,趁黑夜突然发动袭击,结果猝不及防的柔然军队,就这样被打得大溃。

重创柔然之后,拓跋焘一路追杀,沿着柔然逃亡的路线追击,非要把柔然赶尽杀绝,一直打到了阿尔泰山东南地区,这是柔然民族最困难的时刻。当时的柔然可汗社仑因为战败外加气愤,身染重病,他的身边就剩下了几千残兵败将,面前是北魏几十万大军压阵,只要北魏对阿尔泰山再打一次进攻,整个柔然民族就会全军覆没。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向果断的魏太武帝拓跋焘却犹豫了,当时北魏南边还有刘宋的威胁,虽然之前崔浩力劝,但拓跋焘到底担心刘宋会趁火打劫,索性在抵达阿尔泰山山脉后见好就收,草草搜索了一番之后就撤退了,柔然民族也就因此“大难不死”。后来,拓跋焘从逃散来的战俘口中得知,其实此时柔然民族就剩下最后一口气了,后悔不迭,这最后一口气,到底还是被柔然给喘过来了。

虽然大难不死,但拓跋焘的这次打击,让柔然元气大伤。在公元443年和449年,拓跋焘又发动了两次对柔然的大规模进攻。在领教了拓跋焘的厉害之后,柔然开始学乖了,不再进行硬碰硬的抵抗,重新开始了运动战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而且发挥游牧骑兵机动能性强的优势,在拓跋焘行军的路上不断骚扰,转移拓跋焘的视线。这两次北征,拓跋焘虽然都获得了胜利,可始终没有捕捉到柔然军队的主力。事实证明此时的鲜卑民族已经成为了农耕民族,农耕民族如果想彻底击败一个游牧民族,必须要趁着其实力尚强的时候,最大限度地一网打尽,否则一旦对手化整为零,就不好对付了。拓跋焘对付柔然是如此,后来的明朝对付鞑靼也是如此。拓跋鲜卑彻底消灭柔然的最好机会,在第一次北征的时候功亏一篑,之后就更难了。结果,柔然虽然遭到打击,但并没有完全被消灭。晚年的拓跋焘,在第三次北征之后,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他停止了大规模对北方的征讨,转而继续完善六镇的军事建制,设立更多的城防,用来抵抗柔然的骚扰。这时期的柔然,也学乖了,不再和拓跋鲜卑为敌,重新恢复了对拓跋鲜卑的朝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