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柔然民族的辉煌与没落(第3/6页)

翻身的后果,就由北魏自己来承受了。这时候已经是公元5世纪的早期,北魏正在吞并群雄,完成着统一北方的大业,但是柔然也在不断给他们找麻烦,北魏的早期有很多次这样的情况。每当在中原的战争就要获得全胜,因为柔然的侵扰,使得他们功亏一篑,柔然,已经日益成为北魏头上的一把刀。到了公元402年,社仑自称可汗,正式建立了柔然汗国,这标志着柔然民族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建立汗国的柔然,不是自称可汗这么简单,当时的他们已经不再是游牧部落,已经建立了奴隶制度,而且他们效仿北魏,设立了军制与战阵,这种发迹的剧本,和之前的匈奴以及之后的蒙古也格外相似。这时候的柔然,其领土已经格外广大,向西他们控制了丝绸之路,迫使西域各国臣服,向东,他们的势力甚至扩张到了鸭绿江一带,社仑可汗自称拥有精骑50万,这个数字虽然带有水分,但以后来他们和北魏的战争来看,三四十万铁骑是绝对有的。

这样一个强大的政权,当然不会满足简单地占有中原,事实上柔然和北魏之间的关系,和后来蒙古与金朝之间的关系格外相似。北魏鲜卑,也是起源于东北黑土地的,在他们征战的早期,就和柔然民族关系密切,渊源颇多。然而观后来金朝的历史,金朝在占有了中原汉地之后,没有灭亡在世仇南宋的手中,相反却被早年的奴隶蒙古打得落花流水。而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柔然显然也打起了同样的算盘,而且他们完全有实现这一切的条件,和后来的成吉思汗一样,社仑可汗也采取了正确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对于和北魏一直有世仇的前燕、后燕、北凉等政权,社仑可汗主动拉拢,双方不但互通有无,柔然更给中原各政权提供战马资助,帮助他们建立精锐骑兵,而对北魏,柔然民族的态度就一个:打!他们不断南下侵扰,攻打北魏的边镇,企图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更重要的是,北魏所盘踞的山西北部地区,是后来著名的“幽云十六州”其中的一部分,这是自古以来中原政权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入侵的主要屏障。如果北魏真的最后灭亡于柔然,那么柔然趁势南下,逐鹿中原,吞并整个中国北方,也就不是难事,以当时他们的实力,完全有能力把成吉思汗经做过的事情提前做一遍。

但这时候柔然的运气很不好,因为比起成吉思汗碰上了女真的衰弱时期,柔然面对的北魏,正处在勃勃的上升期。毕竟后来成吉思汗时代,北方中原汉地的金朝,已经经过了长期的和平时光,但这时候的北魏,却几乎是每天在打仗。他们的军队常年在战斗中锻炼,完全可以和北方游牧骑兵争锋,更为重要的是,这时期的北魏,几乎历代皇帝都是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彪悍人物。在柔然建立汗国不久,北魏就把都城迁到了山西平城,和后来明王朝“天子守边疆”一样,北魏也把都城放在了边陲上,意思很明确:必须要解决掉柔然的威胁。在柔然建立汗国的公元402年,一心要进行汉化改革的北魏一代英主拓跋珪,死在了新旧贵族之间的内斗之中,他的儿子拓跋嗣是个合格的守城之君,在位期间主要对柔然采取守势。柔然则一步步继续南扩,不断蚕食北魏的北方疆土,且拉拢北方其他政权一起对付北魏,这样的局面持续了整整15年。拓跋嗣33岁过世,他的儿子拓跋焘即位,即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魏太武帝,虽然后来“大名鼎鼎”,但是当时的拓跋焘,还只是一个13岁的小毛孩子。对柔然来说,这个消息当然利好,在拓跋焘登基的第一年,柔然就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抢掠北魏边境人口数万,牲畜几十万头,给了拓跋焘一个下马威,但是柔然人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他们看不上眼的小毛孩子,敲响了柔然走向衰落的丧钟。

拓跋焘在北魏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皇帝,就是在他的手里,结束了长期战乱的五胡十六国时代,重新统一了北方,南北朝双方对峙的大局,也在他的手里得以确立。如果纯以军事才能论,即使是南朝改朝换代,战功赫赫的马上帝王刘裕,恐怕都要让他三分。

但这一切柔然是不会知道的,相反,柔然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北魏少年天子在位,内部政权必然不稳,是对北魏进行军事打击的好时机。在这样的意识下,柔然每年对北魏的侵扰都在加剧。特别是在公元423年,当北魏与刘宋为了争夺河南地区,几十万人在中原杀得天昏地暗的时候,柔然突然出现在北魏的身后,导致北魏不得不在战场占优的局面下仓皇回军,丧失了重创南朝刘宋政权的大好机会。为了对付柔然的侵扰,早期的拓跋焘采取了守势,他在内蒙古五原地区修筑了一条长城,用来抵抗柔然的进犯。值得一提的是,对南朝汉人刘宋政权,柔然也采取了通好的政策,当时刘宋大臣王玄谟积极主张联合柔然,共同打击北魏,这样的剧本,也和后来南宋联合蒙古灭金很相似,但不同的是,柔然不是蒙古,北魏也不是金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