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光武为何称中兴(第5/6页)

为了抵抗匈奴,刘秀想了各种办法,比如迁移北方边民入境居住,增加兵力分兵把守,但是效果都不明显,这时候,一个天赐的机会出现了。公元46年,匈奴草原发生了特大暴风雪灾害,匈奴部落死亡大半,这时候匈奴内部也分成两派,一派主张迁居到塔里木盆地地区,控制西域;一派主张南下投降汉朝。两派争论不下,最后兵戎相见,结果,匈奴再次分裂成了南北两大部,其中南匈奴到五原郡向汉朝投降,表示愿意成为汉朝藩属,帮助汉朝抵抗北匈奴的进犯。南匈奴的内附,在当时引起了汉朝朝廷的争论,朝中的军将一派主张趁机出兵,彻底消灭南匈奴,名将藏宫自请5000精兵,发誓要彻底消灭匈奴。刘秀却做出了理智的判断,这个时候选择战争,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因此,在经过反复商议后,次年刘秀正式接受了匈奴人的投降,双方订立盟约,南匈奴恢复了自汉宣帝时代后对东汉的归属关系,而后南匈奴八部,被汉帝国安置在五原地区,建立了南匈奴的王庭。为了表示忠心,南匈奴还派王子到汉朝来做人质。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北匈奴大举进犯汉朝边境,急于表现的南匈奴八部火速出击,在付出惨重伤亡后打退了北匈奴的进犯。而后为了方便统治,刘秀将南匈奴单于迁移到山西西河,在北方各个边郡,分散安插南匈奴的部落,在汉朝对北方的防御中,他们其实担当着侦查骑兵的作用。

对待匈奴,刘秀采取了或打或拉的政策,但对当时是匈奴“狗腿子”的乌桓,刘秀的原则就是打!从公元44年开始,刘秀以马援统军,多次发动对乌桓的战争,在数次重创乌桓之后,刘秀又“打个巴掌揉三揉”,主动派人招抚。到了公元49年,乌桓终于投降了汉朝,并且在汉朝的要求下迁移塞内,作为汉朝巩固北方边防的生力军。刘秀用拉拢南匈奴的办法对付北匈奴,再用拉拢乌桓的办法,对付骚扰辽东日烈的鲜卑,连横合纵的政策,在当时运用得炉火纯青。

这时期的刘秀,同样也出现了一个失策:西域问题。

西域在西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开始,就是西汉帝国的领土,后来虽然因为王莽政策失当,导致西域诸国叛变,但大多数的西域国家对于汉朝,依然怀着很深厚的感情。到了东汉初期,西域已经有了55个国家,要求重新归附汉朝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特别是在公元44年暴风雪灾之后,北匈奴移居到了今天的塔里木盆地,开始了他们对于西域大地的残暴统治。天山北路的西域国家在匈奴的胁迫下,不得不归顺了匈奴,但是他们对于汉朝的怀念依然是很强的。

西域国家中,对汉朝感情最深的就是莎车国。莎车国的国王延在汉元帝的时候,就曾经以人质的身份在汉朝常住,对于汉朝高度繁荣的文化非常羡慕,他临终的时候曾有遗言“世代不可负汉家”。所以在北匈奴肆虐西域时期,莎车国是抵抗最为激烈的国家,当时汉朝设立在西域的西域都护府沦陷之后,莎车国主动收留了当地汉朝的驻军,总数多达近万人。东汉建国之后,莎车国通过河西大将军窦融,向刘秀表达了归附之意,刘秀当时很是赞赏,派使者册封莎车国王为“建怀功德王”,从此以后,莎车国以中国的臣子自居,率领天山以南的西域国家共同抗击匈奴,当年在这里戍边的汉人家属们,也正因此才得以保全。

但是好景不长,公元33年,被刘秀授予“建怀功德王”的莎车国国王王康病逝,其弟王贤来到汉朝,请求继承哥哥的王爵,这本来是汉朝重新恢复对西域统治的好机会,然而敦煌太守裴遵却上奏,认为授予“蛮夷”大权是不妥当的。刘秀也就顺手推舟,收回了对莎车国王的册封,刘秀之所以这么做,显然不止因为裴遵的上奏。这次王贤的请求,是通过大司徒窦融来转呈的,作为掌握河西走廊兵权的窦融,一直是被刘秀所忌惮的,而窦融和莎车国的关系也一向非常密切,出于“御人之术”的考虑,刘秀做出了这个决定。但这个决定却是错误的,恼火的王贤回到西域后,自立为单于,开始四处扩张领土,不再听从汉帝国的统治,西域南路虽然在莎车国的庇佑下,没有落入匈奴的手中,但也同样不再为东汉所有。

公元45年,长期遭受莎车国和匈奴欺凌的西域国家,联合组成了“请愿团,车师、上善等18个国家联合来到洛阳请愿,向刘秀哭诉匈奴和莎车在西域的暴行,请求汉帝国出兵西域,但刘秀却除了厚待各位使臣外,并没有顺从他们的决定,反而告诉他们,愿意留在汉朝的我们欢迎,愿意脱离汉朝的我们也尊重。这么做的后果,就是这些请愿的国家,不但没有请来救兵,反而遭到了莎车国和匈奴的报复屠杀。此后西域各国或归匈奴,或归莎车,都脱离了汉朝的统治。丝绸之路因此中断,汉帝国重新恢复对西域的主权,是后来班超通西域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