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光武为何称中兴(第6/6页)

虽然有失策,但是从“GDP”成就说,光武中兴还是实至名归的。

刘秀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刘邦时期最大的不同,就是刘邦“无为”,刘秀“有为”。刘邦的“无为而治”,其实就是政府对经济不干预,听任经济自由缓慢发展。刘秀则不然,他采取的是政府集中力量,主动投资恢复发展经济的做法,其中作用最大的就是兴修水利。东汉初期的水利工程数量,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多的时期,比如在河西走廊地区,刘秀就曾设立水官,负责开凿沟渠,灌溉农田,河西走廊的农业,因此蓬勃发展起来了。

东汉时期在经济上的另一个创举,是经济带的扩展。东汉时期,中国最富庶的经济区,主要是今天的关中、河南、山东三个地区。刘秀时期,曾经在荆州、襄樊等地区设立农区,招抚流民前来耕种,荆襄地区也就因此而发展起来,成为重要的产粮区之一。后来三国时期,荆襄之所以有如此富庶的人口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和刘秀时期开始的开发华中的政策很有关系,与此同时,刘秀还重新修缮了秦国时期的郑国渠,使其恢复了水利灌溉作用,关中地区的经济得到了恢复,但从此之后,已经不是中国经济的中心了。

在农业大力恢复的同时,东汉时代的手工业也重新发展起来。东汉时期的手工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国有企业化”,即由官府设立手工业作坊,包括冶炼、纺织、制盐、土建等产业,都以官府的“国营企业”为主。但比起汉武帝时代盐铁官营的高度垄断,西汉并没有禁止私人手工业的发展,相反是允许其发展,但保证官营手工业占有主导地位。

刘秀的各种政策,在他在世的时候就获得了回报,经过东汉建国后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重新出现了起飞状态。从发展速度上来对比,东汉建国的早期,经过光武、明帝、章帝,到和帝的四代皇帝,仅用了40多年时间,就恢复到了西汉文景之治的最高经济水准。中国的人口,到了东汉和帝的时候,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准——53296219人。在刘秀统治的后期,东汉经济已经初现繁荣,史载当时“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以至于“天下安平”。有此局面的刘秀时代,说是“光武中兴”,可谓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