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原扬威

1.这种投降不大靠谱

灭了王郎,刘秀论功行赏,大封诸将,其中铫期晋升为虎牙大将军,王霸赐爵王乡侯,贾复为都护将军。景丹、寇恂、耿弇、盖延、王梁等人也多有赏赐。

只有吴汉,为人质朴木讷,拙于言辞,尽管有伪造檄文劝动彭宠的上佳表现,却没有引起刘秀应有的重视。

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才让刘秀刮目相看。

庆功宴上,铫期突然醉醺醺地站起来,大声对刘秀说:“河北之地,界接边塞,人习兵战,号为精勇。现在刘玄更始朝廷失政,百姓无所依从,明公据有河山之固,坐拥精锐之众,如若称帝,就可以上应天意、下顺民心了。”

刘秀也有几分醉意,笑着说:“在饶阳你叫‘跸跸跸跸’还没过瘾吧?”

看得出,刘秀已有了逐鹿中原、一统天下之心。

护军宛人朱祐也趁刘秀在兴头上,奏请说:“长安政令混乱,明公有帝王之相,是天命所系也!”

刘秀矍然酒醒,喝令道:“行了行了,不要再说了,再说就要给你治罪了!”

于是众人不敢再议。

尽管如此,远在长安的更始帝刘玄还是隐隐觉察到了刘秀问鼎天下的势头。

为了不让刘秀坐大,他下了一道诏令:命天下罢兵,所有派出的将军一律回长安觐见。

他还专门派侍御史持节立刘秀为萧王,企图稳住刘秀,传令刘秀随同侍御史回长安述职。

刘秀好不容易才从洛阳出逃,好不容易才有了自己的一支部队,好不容易才打下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怎么可能弃之而去,重入牢笼受制于人呢?

萧王的封号他是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却以河北地方尚未平定为由,拒绝上京。

是了是了,刘秀是反意已决矣!

刘秀这个表现,让刘玄彻底明白,刘秀翅膀已硬,已脱离了他的控制,再也指挥不动了。

刘玄懊恼不迭,一个劲儿后悔当初没听朱鲔、李轶的话,放走了刘秀,致有今日之患。

不过,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刘玄密令尚书仆射谢躬率军入驻邯郸,严密监视刘秀,一旦刘秀有任何异动,便进行大力打压。

另外,又委任苗曾为幽州牧,韦顺为上谷太守,蔡充为渔阳太守,对刘秀身后诸郡全面换将,取代耿况、彭宠等人,以从背后牵制刘秀。

想想还不放心,刘玄派朱鲔、李轶、田立、陈侨等人率领大军三十万,以洛阳为中心,构筑中原防御体系。而命鲍永、田邑在并州上党郡一带加强对刘秀的看管。

实际上,有实力与刘玄争天下的,非止刘秀一人。

这一年,是刘玄迁都长安之后的更始二年(公元24年),海内鼎沸,群雄并起,梁王刘永割据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公孙述称王于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李宪自立为王于淮南(今安徽省合肥市),秦丰自号楚黎王于黎丘(今湖北省襄阳市),张步起兵于琅琊(今山东省临朐县东北),董宪起兵于东海(今江苏省海州市),延岑起兵于汉中(今陕西省南郑县东北),田戎起兵于夷陵(今湖北省宜昌、荆州一带)。此外,还有数不清的流民军,声势最盛的无疑是樊崇率领的赤眉军,其余如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等,种类繁多,数不胜数。

单就刘秀所在的河北地区而论,就盘踞着东山荒秃﹑上淮况的铜马军,樊重的大彤军,高扈的五校军,董次仲的檀乡军,张文的五楼军,徐少的富平军,古师郎的获索军,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这些队伍并不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地,哭声震野,惨不堪言。

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刘秀虽然拒绝了刘玄的调度,却也不敢公开与刘玄翻脸,当下之计,只有积蓄力量,壮大自己。

他和邓禹商议,打算派人潜入北郡征兵。

邓禹极力向他推荐吴汉,说:“我私下和吴汉深谈,发现其勇鸷有智谋,乃世上少有的奇才。”

邓禹向有识人之能。刘秀采纳了他的意见,任命吴汉为大将军,持节往幽州征发突骑。

这次北返,充分展示了吴汉的狠人本色。

幽州牧苗曾听说吴汉前来征兵,拒不从命,还以幽州牧的名义急向各地发函,传令诸郡不得应征。

这么一来,吴汉走遍了代郡、上谷、涿郡、广阳、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等十郡,收效甚微,眼看王霸招兵受辱的情节就要重演了……

但吴汉终究不是王霸。

他查出了征不到兵马的症结所在,大怒,率领手下的二十名亲骑直往苗曾所在的幽州无终县,指名道姓,要与苗曾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