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个注定失败的计划(第4/5页)

鞠武说得一点也没错,但现在太子丹都已经收留樊於期了,试问如果你是太子丹,你该怎么办?

别担心,鞠武有办法。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其后乃可图也。”

他说,“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赶快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不要让人知道樊於期曾经到过燕国,这就是打算“移祸江东”,让秦国的愤怒转向匈奴。接下来,再和韩、赵、魏、齐(这里就记得加上齐国了)、楚、匈奴组成联盟,然后才能想办法保全燕国。

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

太子丹说:“老师这个计策,耗时实在太久了,我的心苦恼得连一刻都等待不下去了。况且不单单因为这个缘故,樊将军走投无路了才来投靠我,我绝对不会因为被强秦所迫而抛弃如此可怜的朋友,把他放在匈奴,这样我宁可死。希望老师帮我再想其他办法。”

还有什么办法可想?把个人的交情放在国家的命运之上,这就是燕太子丹。

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必无事矣。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

鞠武该怎么跟他的学生说呢?“夫行危欲求安”,做这么危险的行为,而最后希望得到安全?“造祸而求福”,每天都在招来祸端,而最后希望求得福报?“计浅而怨深”,智谋如此浅薄,却和别人结下如此深重的怨恨?

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却不顾为国家招来大害,这不就是增加怨恨并助长祸端吗?就像拿着大雁的羽毛放在炉炭之上,然后希望一定没事,有这个可能吗?太子丹你的对手是犹如凶禽的秦国,你的行为又会惹来秦国的暴怒,那结果还用多说吗?鞠武明知道没办法,可他是太子丹的老师,他还是得帮太子想办法。于是他介绍了田光先生。

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后面田光先生见太子丹这部分,与《燕丹子》基本相似。少了田光在太子丹那里住了三个月,也少了田光观察燕太子丹的门客情节,而是记载太子丹直接见田光,田光马上向他推荐了荆轲,然后“自杀以激荆卿”,荆轲就去见太子,这是《史记》和《燕丹子》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戒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人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

荆轲这一次见太子,太子的迎接阵仗就比《燕丹子》要低调得多,这才合理。否则每找一个人商议刺秦就要大张旗鼓,秦国不注意才怪。

当荆轲说到田光已死,而且田光临死有“明不言也”的话语时,太子拜了两拜,然后跪下去,跪着前进,痛哭流涕,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所以劝诫田先生不要说,是想要成大事的谋略。现在田先生以一死表明不会泄密,这岂是我的本意呢?”太子丹啊,如果这真不是你的本意,那就证明你这个人愚蠢,害田光先生误会自杀;如果这是你的本意,那就证明你这个人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