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将情感放在理智之上的结果(第5/7页)

秦舞阳,这个人一生气脸色就发白,从面相可知他是骨勇之人。

我前面说过《燕丹子》是野史,野史中难免会出现许多民间的传闻和逸事。在田光看来,这三个人都只是表面上的勇敢,不能派他们去做大事,所以他才说“然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做大事需要什么样的人呢?需要神勇之人。什么叫作神勇?神勇是“怒而色不变”,田光推荐了荆轲,为什么要这样的人呢?

请问各位,太子丹要派这些人去做什么?答案是,做刺客!一个刺客,如果在八百里外人家就看出你是要来报仇的,谁还敢放你进来?你还能成功吗?天下真正的第一等人,不是碰到事情就张扬的人,而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人,“怒而色不变”的人才能使人没有防备,才能够办成大事。

而且荆轲不只是色不变,他还是“神勇”。在太子丹的门客中,最厉害的是秦舞阳(也有的书写作秦武阳)。秦舞阳是什么样的人?他是燕国名将之后,十三岁时当街杀人,没有人敢正眼看他,所以太子丹觉得他是燕国最厉害的勇士。

秦舞阳是不是勇士?当然是。但他的“勇”是建立在他觉得杀了对方还可以活下来的前提下。但刺杀秦始皇,秦舞阳你以为你还能活着回来吗?什么叫作“神勇”?就是你明知此去必死无疑,但即使如此还是视死如归。九死一生,还敢前去,不过骨勇而已;十死无生,还敢前去,连脸色都不改,这才叫作“神勇”!色厉者内必荏,要刺杀秦始皇,一定要是荆轲这样的人才可以!

而从后来秦舞阳的表现来看,果然给田光说对了。

太子下席再拜曰:“若因先生之灵,得交于荆君,则燕国社稷长为不灭,唯先生成之。”田光遂行。太子自送,执光手曰:“此国事,愿勿泄之!”光笑曰:“诺。”

太子听了田光的话后,“下席再拜”,多么恭敬!他对田光说,如果田光能介绍荆轲给他认识,燕国国祚就可以保全长久了,希望田光一定要帮他。田光立刻离开去请荆轲,太子亲自送他出府。但就在分开的时候,太子丹抓着他的手,忽然说了一句话:“此国事,愿勿泄之。”这是国家大事,请田光不要泄露。田光听了这句话,笑着答应了。

遂见荆轲,曰:“……夫燕太子,真天下之士也,倾心于足下,愿足下勿疑焉。”荆轲曰:“有鄙志,常谓心合意等,没身不顾,情有乖异,一毛不拔。今先生令交于太子,敬诺不违。”田光谓轲曰:“盖闻士不为人所疑。太子送光之时,言此国事,愿勿泄,此疑光也。是疑而生于世,光所羞也。”向轲吞舌而死。

田光见了荆轲,对他说:“燕国的太子真是天下之志士,他对您十分看重,希望您对他不要有所怀疑。”荆轲回答说:“我有着粗鄙的志愿,常对自己说,如果遇上心意相合的人,就算为了他去死也不回头;如果遇上性情不合的人,就算是一根毫毛也不愿拔给他。现在先生命我结交太子,我将恭敬地承诺此事,绝不违背。”

荆轲答应了田光,田光总算完成了任务。但接下来的发展却出人意料,田光说:“盖闻士不为人所疑。”一个人既以贤士自许,就不应该有被人怀疑之处。然而“太子送光之时,言此国事,愿勿泄”,这就是太子丹怀疑田光可能会泄露此事,因此才要如此交代。田光既然被太子丹怀疑,就代表在太子心中,他不是真正的贤士,否则又何必交代这句话?这无疑是一种侮辱,田光不愿忍辱偷生,所以就咬舌自尽了。

试问:从此事前后的经过来看,为什么田光要这么做?

田光自杀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他义不受辱,各位可能无法理解,但先秦两汉时的人和今天的人很不一样,那时的人常常把耻辱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田光觉得太子丹不相信他,这是他的耻辱,他又不能报复太子丹以雪耻,所以只好自杀。第二个原因是,太子丹既然怀疑了你,你又知道他这么大的秘密,你觉得他可能放你活在世上吗?你觉得他在图谋未成之前,不会对付你吗?田光也明白,只有一死才能让太子丹真正放心。

既要贸然托付大事,又不能真的相信对方,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太子丹不过是个凡夫,这个人成不了大事。

荆轲之燕,太子自御,虚左,轲援绥不让。

荆轲到了燕国后,太子亲自为他驾车,还把左边比较尊贵的位置让给了荆轲,荆轲抓住了车上的绳子(这就是“绥”,用来帮助人上车)立刻上车,完全没有谦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