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将情感放在理智之上的结果(第6/7页)

等等,太子丹现在做的,不又是用的和接待田光同一类办法吗?这个人在需要用人的时候极尽礼贤下士,如今也是。但从田光的遭遇来看,太子丹不会真的相信任何人,不信各位等着看。

至,坐定,宾客满坐。轲言曰:“田光褒扬太子仁爱之风,说太子不世之器,高行厉天,美声盈耳。轲出卫都,望燕路,历险不以为勤,望远不以为遐。今太子礼之以旧故之恩,接之以新人之敬,所以不复让者,士信于知己也。”

到了宴会场所后两人坐定,太子为了表达对荆轲的重视,请来了满座的宾客。荆轲说:“田光褒扬太子您仁爱的风范,称扬太子是不世出的大器,说您的行为与天同高,我听到的都是颂扬的声音。所以我从卫都而来,望着通往燕国的道路,历经险阻而不自以为勤,路途漫长而不自以为远。现在太子因为田光先生的旧恩而礼遇我,又加上了对初来新人的敬重。我之所以没有一再谦让,就是要表明贤士终于遇上得以让他施展的知己。”

荆轲这段话说得多好,他这段话中还表露了一个讯息,原来田光先生邀请荆轲时,他还在卫国,是应其邀请才来燕国的,这一点和《史记》记载的完全不同。

太子曰:“田先生无恙乎?”

太子听荆轲提起了田光,马上致以问候,但荆轲给了他一个令人震惊的答案。

轲曰:“光临送轲之时,言太子戒以国事,耻丈夫而不见信,向轲吞舌而死矣。”太子惊愕失色,嘘唏饮泪曰:“丹所以戒先生,岂疑先生哉?今先生自杀,亦令丹自弃于世矣!”茫然良久,不怡……

荆轲说:“田光送我离开之时,对我说太子请他不要泄露国家大事,他觉得大丈夫不能被人信任是一件羞耻的事,因此咬舌自尽了。”太子大惊失色,涕泪俱下地说:“丹所以戒先生,岂疑先生哉?”意思是,我只是想提醒先生,哪里是要怀疑他呢?

这不是假话吗?你不怀疑他,问那一句干吗?如果这是真话,那么你问那一句,不就是因为你克制不了自己的担心吗?要记住,没事多讲话的人,通常都是不能克制心中冲动的人,这样的人很难成就大事。

太子丹又说:“现在先生自杀了,也让我无颜面对世间了。”他茫然许久,好多天都不开心。

《燕太子丹像》

置酒请轲,酒酣,太子起为寿。夏扶前曰:“闻事无乡曲之誉,则未可与论行;马无服舆之伎,则未可与称良。今荆君远至,将何以教太子?”欲微感之。

太子置办酒宴招待荆轲,等到酒酣耳热时,太子起来敬酒。这时候有个叫夏扶(血勇之人)的门客突然站出来说:“我听说一个士人如果在家乡没有声誉的话,这种人就没有值得称道的言行(说谁呢);一匹马如果连拉车都拉不好,就没有资格被称为好马。荆君远道而来,请问要拿什么来教太子?”

夏扶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我翻译一下,就是:

你荆轲是个什么东西?我从来没有听过你这个人,你真有那么了不起吗?你在家乡没有声誉,也没有足以让人称道的才能,凭什么位居我们这些门客之上?又有什么资格坐在这里让太子为你敬酒?

各位想想,一个外国人突然出现,被太子如此盛情款待,原来的这些门客会做何感想?不过夏扶第一个就跳出来,这人这么冲动,田光果然说得没错,真是“血勇之人”。夏扶“欲微感之”,希望用隐微的方式让荆轲自己知道羞愧。请问荆轲该怎么回答?

轲曰:“士有超世之行者,不必合于乡曲;马有千里之相者,何必出于服舆。昔吕望当屠钓之时,天下之贱丈夫也;其遇文王,则为周师。骐骥之在盐车,驽之下也;及遇伯乐,则有千里之功。如此在乡曲而后发善,服舆而后别良哉?……”

荆轲回答:“有超乎常世才能的贤士,他家乡的人未必能够看得出来;一匹有千里之相的好马,也不是靠着拉车来决定是否合乎资格。”他又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姜太公的故事,当年姜太公默默无闻时,没有人看得起他,最后周文王却看中了他,尊之为师;第二个是伯乐遇到千里马的故事,伯乐有一次看到一匹千里马在拉一辆盐车,到了山坡拉不上去,最后伯乐抱住千里马,为它竟然落到这样的境地失声痛哭!最后荆轲说:“从这两个例子来看,你怎么能靠乡人的评价来论断一个人良善与否?又怎么能靠拉车来鉴定一匹马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