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悲痛的誓言(第3/6页)

“如果有一个人,别人有才华就嫉妒他,千方百计地想要诋毁他;看到人家比自己更贤能,就处处设置障碍阻隔他,不让主君或上司知道有这样的人。这种人心中只有自己,无法容下别人比他更杰出。这是会使我子孙和人民不保之人,是对国家有危害之人!”

请问各位,秦穆公话中所说的“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究竟指谁而言?

这句话指的是百里奚。

如果各位还记忆犹新的话,就会知道穆公是有感而发,他说的正是那位推荐蹇叔的百里奚。百里奚能够容贤进贤,于是才有秦国的兴盛;穆公不听百里奚的苦劝,于是才有殽阨的惨败。

《尚书•秦誓》是穆公血淋淋的教训,所以他谆谆告诫子孙,不要再犯他的错误。问题是,子孙会记得这样的誓言吗?

大约在四百年后穆公的子孙,也就是嬴政,明明知道李斯因为嫉妒而害死了比自己有才华的韩非,却仍然决定重用李斯。为什么呢?因为李斯才华出众,能够帮助始皇统一天下,所以始皇不在乎他的品德。

秦始皇对李斯百般的好,可以说就算他对不起天下人,也绝对没有对不起李斯。结果等始皇一死,李斯为了自己能长保富贵,立刻听从赵高的建议,背叛了始皇,害死了扶苏,于是有了后来的一连串祸乱。可以说大秦不亡于胡亥,不亡于赵高,而正是亡于李斯。

祖先当年发下如此沉痛的誓言,而子孙却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穆公在地下若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击败晋国并不是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原因,吞灭西戎才是让他成为霸主的关键。秦和西戎的恩怨纠缠了数百年,当西周灭亡之后,其实不只秦国借此良机壮大,西戎同时也在壮大,双方都在找寻机会,想要吞并对方。

时间回溯到《尚书•秦誓》的两年以前,也就是秦国惨败于殽阨的第二年,发生了一件足以扭转双方命运的大事。

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闻缪公贤,故使由余观秦。

戎王派遣一位叫由余的大臣,出使秦国。这位由余的祖先原本是晋国人,后来逃亡到西戎去,因此他能说中原的语言。为什么戎王要派由余来呢?因为他听说穆公贤能,所以派由余来“观秦”。

什么叫“观”?读中国书,关键词一个都不能放过。《论语》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一般的白话翻译大致都译为“看他目前所做的事,看他所经历过的事,看他事后的心情变化。人的真面目,哪里藏得住啊!哪里藏得住啊!”但试问,如果视、观、察都是“看”的意思,那又何必用三个不同的字?

视、观、察有何不同?其实“视”是一般地看,“观”是全面地看,“察”是从细部仔细地看,三个字的功夫和层次不同。《易经》说“观国之光”,就是指到外国要全面地看人家有哪些长处。我们现在常说的“观光”一词,正是由《易经》而来,只不过它原来的含义绝不只是出国游玩而已。

由余前来,正是为了全面地看秦国有哪些长处和弱点,好替西戎提供情报。名为使者,其实就是间谍。试问,如果你是秦穆公,你会如何对待由余?

隐藏秦国所有的情况,不让由余知道?或是把由余抓起来杀掉?坦白地说,在秦国现在的情况下,这都不是好主意。

戎王为何在这个时候派由余来?正是因为秦国前一年惨败在晋国手上,戎王要一探秦国虚实,才能决定是否进攻。如果穆公隐藏秦国的情况,岂不让戎王觉得欲盖弥彰。如果把由余抓起来或杀掉,更是给了戎王进攻的最好借口。当年成吉思汗原本想与中亚大国花剌子模友好通商,结果花剌子模杀掉了他派去的使臣,于是成吉思汗盛怒之下发动战争,花剌子模便因此而亡国。

假如秦国还够强,或许能够借此诱敌深入,一举聚而歼之,但现在的秦国实在不堪一战。所以,秦穆公会怎么做呢?

秦缪公示以宫室、积聚。

穆公反其道而行,带着由余去看秦国壮丽的建筑和堆积如山的物资,以显示其国力的强大,希望让戎王不敢轻举妄动。结果由余的评论,却出乎穆公的意料。

由余曰:“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由余说:“这些宫室、积聚,如果是让鬼神来营造,鬼神就会劳累不堪;如果是让百姓来营造,也会使百姓受苦受难。”观察一个国家的国力,最重要的是看国民是否富足,国民富足才能使国力生生不息。如果只是横征暴敛,那不过是一时的强大,终究持久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