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嬴政的选择(第5/7页)

你还好意思去跟人家讲“诸产得宜”?

你还好意思去跟人家讲“黔首是富”?

你还好意思说你自己“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讲到这一段,或许有朋友会想:“讲这一段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秦始皇施政有问题吗?”

不是,我的用意不止如此。

所有的人在做事的时候,其实难免都会碰到挫折。挫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常常在你努力做了很多的事后,最后才发现结果完全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别人对你的实际评价和你自己认为的评价完全不一样,有时是天壤之别甚至是背道而驰。有时你觉得对方很喜欢你,可是突然发现真相是对方讨厌你讨厌到了极点;有时你自以为做事做得很成功,自以为你很聪明,但在别人眼中这就是一个笑话。

人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但人跟人之间的差别往往不在于遇到不同的问题,而在于面对问题的态度。通常决定你一生成败的,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面对现实,改变自己,去解决问题。

第二种是掩耳盗铃,设想别人的评价都不正确、都是偏见、都不怀好意,因为各式各样的目的故意污蔑扭曲自己。其实自己做得很成功,都是别人不对,你没有错。

你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改变自己,或是继续活在自己的美梦之中。

我讲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人人当然都会选择第一条路,谁会选择第二条路呢?”

不。按历史来看,大部分人通常都会选择第二条路。为什么呢?因为我还没说的是,第一条路是很痛苦的。

面对真实的自己,甚至是丑陋的自己,就好像伤口结痂之后,要把结痂处重新撕开一样的痛苦。活在自己的幻想跟美梦之中,永远是比较快乐的事情,没有几个人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自己。但如果你选择的是第二条道路的话,那你永远也不可能改变自己,事情只有一步一步地越来越糟。

我为什么要讲这么一长段,就是希望各位好好想想。“逢盗兰池”的不是别人,就是秦始皇自己;一石米价涨到一千六百钱,他更不可能不知道。始皇应该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天下完全不像他刻辞中想象的那么美好。

那么在这一刻,他会选择哪一条道路?

人生从你选择哪一条道路,就决定了你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的讽刺

三十二年,他又继续到东方巡游刻辞,我们看看这次刻辞中说什么:

碣石刻辞: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刻辞中继续强调,老百姓完全没有多余的徭役,男人都在田畴里面快乐地耕作,女子也都各守自己的本分,天下真是富裕祥和的景象啊!

秦始皇不是不知道问题,可是当他碰到问题的时候,他选择的是继续自欺。

秦始皇是笨人吗?绝对不是。这个人十三岁即位,二十二岁铲除权臣亲政,到最后统一六国,他是绝顶聪明的人,聪明才智绝对在我们十倍以上。可是各位要明白一件事,这个世界上越聪明的人越会自欺,因为他不能忍受自己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当人走到了这条道路上,他就离悲哀和失败不远了。

这一年,始皇命令更多的方士去求仙人不死之药,求仙之路加速进行了,为什么?因为他今年已经四十五岁了。看这本书的许多朋友,多半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所以各位没有感觉。等你过了四十岁,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离大限之日越来越近,你就会明白了。

秦始皇也不例外,他也是人。唐太宗年轻的时候,读秦始皇汉武帝求不死药的事迹,就大骂这两个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天下哪有不死之药,怎么会去相信方士呢?骂得真好,可是唐太宗是怎么死的呢?“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

清朝康熙皇帝年轻的时候,读唐太宗的传记,说他一生文治武功很好,就是不会处理家事,所以晚年两个儿子争位闹得天下不宁。骂得真好,那么康熙晚年他的儿子又怎么样呢?人家的儿子两王夺嫡,他的儿子九王夺嫡啊!

在中国人来看,历史最重要的是“人”。人就是人,不必把人看得太高,也不必把人看得太低,你必须忠实地去认识人到底是什么,才能真正明白历史。

结果到海外求仙的方士没有带回来不死药,却带给他一个坏消息。在海外发现了预言之书,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