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秦始皇的为人

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

就在秦王政即位后的第十年,也就是谏止逐客的这一年,东方又来了一个人叫作尉缭,要来向秦王献策。

尉缭来跟秦王说什么呢?他说:

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相对于秦国的强大,六国诸侯就好像是地方政权一样,双方的强弱地位悬殊,六国已经没有能力再对抗秦国了。但是不是代表一定能成功呢?不是。

尉缭说,如今只害怕一件事情,那就是“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什么意思?诸侯秘密联合在一起,在你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之间进攻你啊!记不记得前面跟各位讲老父教张良“忍”和“先”的例子?所有学兵法的都懂这一点,最可怕的敌人就是你没有防备的敌人。

但你为什么会没有防备呢?因为“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强弱实在是太悬殊了啊!这个不用尉缭讲,当时天下的人都知道,可是如果秦国也是这么想,那就危险了。

你觉得尉缭是危言耸听吗?不是,尉缭举了三个例子给秦王听,“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智伯是谁?当年晋国有韩、赵、魏、范、智、中行六家大夫最强,智伯把范跟中行两家灭掉以后,又降服了韩跟魏两家大夫,成为六家之中最强。此时只有赵大夫不屈服,于是智伯率领着韩跟魏两家大夫去攻击赵大夫。

当时以智伯之强盛,等于是晋国六分之五的力量都在他掌握中,如果他把赵给灭了,后来的晋就会被智伯所取代。

结果智伯失败了。为什么?因为智伯认为他稳操胜算。

就在智伯快要成功的那天晚上,赵大夫派出使者联络韩魏,他们秘密联合起来把智伯给消灭掉,后来才会成为“三家分晋”的局面。

你认为智伯的例子是孤立的吗?我再举第二个例子,就是各位所熟知“卧薪尝胆”故事中的吴王夫差。夫差为什么会被勾践灭掉?不就是因为他相信勾践绝不会背叛吗?勾践用绝对恭顺的表现,换得了夫差的信任,夫差对他绝无防备。他宁可怀疑自己的忠臣伍子胥,也不怀疑勾践,结果就是越国将吴国给灭了。

第三个例子齐湣王,这个人的故事各位比较不熟悉。齐湣王在位的时候,齐国当时非常非常强盛,强盛到把另外一个大国燕国给灭掉了,成为东方霸主。当齐湣王自以为高枕无忧,能够成就帝业之时,燕国王室秘密联合其他的几个国家,以乐毅为主帅进攻齐国,湣王身死,齐国差一点灭亡。

这三个都是强弱悬殊的例子,在强者没有防备的时候,弱者秘密联合行动就把强者给打倒了。尉缭举出这些例子,是告诉秦王政,你不要得意,行百里路半九十,在成功的前一刻,在志得意满的那一刻,往往是最危险的一刻。

大家以为只有先秦有这样的例子吗?我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当年率领几十万大军,对手只有几万人,他志得意满,以为明天必可消灭敌人、统一天下。于是在月明星稀的前一夜里横槊赋诗,高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结果第二天的战争,一把火就把他的战船全部烧完,狼狈地逃回北方去,这个人就是赤壁之战的曹操。

曹操南屏山横槊赋诗(日本月冈芳年绘)

记住,永远不要把情感放在理智之上,而骄傲正是人类所有情感里面最可怕的一种。

或许有人不免会问:“那应该怎么办呢?”

天下的学问有两种。一种是“盛世之学”,一种是“衰世之学”。什么叫盛世之学?什么叫衰世之学?要判断这一点,不用什么高深的学问。你读了一本书,听了一个人说的话以后,如果你只想长长地叹一口气,那就是“衰世之学”。为什么?因为他只点出了问题,却没有告诉你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相反,如果你读了一本书,听了一个人说的话以后,会觉得奋发昂扬,未来有了奋斗的方向,那就是“盛世之学”。因为那个人除了点出问题,也告诉你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尉缭之所以了不起,就在于他不但点出了问题,还告诉秦王具体的解决方法。

各位不必急,现在把书合起来好好想一想,如果是你,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想清楚了,我们再看看尉缭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