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嬴政的选择(第4/7页)

始皇的选择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

这一年他又到东方巡游,先在博浪沙被人刺杀,“为盗所惊,求弗得”。当然各位都知道这位“盗”是谁,他就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张良大哥了。这时天下大举搜捕他,这位大哥却如我前面所讲的,正“从容步游下邳圯上”,真是何等胆气!

从史书来看,博浪沙刺杀事件似乎没有影响始皇的巡行。他到各地继续刻辞,文中仍然充满对自己的歌颂。直到这一刻,他仍深信自己的统治是如此的完美而伟大。

三十年,无事。

各位注意了,这一句是重点。

我想有朋友看到这里,一定会问:“无事还能叫作重点?”那是因为各位不明白中国的传统史法。

在《史记》中,本纪体通常是编年记事。但如果那一年没有什么事,一般都会跳过去,直接记载后面有事的年份。可是这一年明明没有事,为什么史书还会特别记载“无事”呢?

这代表史家认为没有事正是一件大事,因为始皇即位以来,连年有事,百姓疲于奔命。难得有一年终于没事,老百姓可以休养生息,所以是史家所认为的大事。

读中国史书,一定要明白什么是中国的史法。有时候你认为没有意义,史家却特别强调,里面多半隐藏着重要的意义。

三十一年……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这一年始皇不知为何大发雅兴,居然微服出行去巡视咸阳。

先跟各位讲个笑话,在明清时代考科举,为了怕冒名顶替,需要写明考生的容貌特征。有一个考生去考试,考官却不让他进场,原因是他的特征写的是“微须”,可是考生却留了小胡子。

等一等,“微须”不就是留了小胡子的意思吗?为什么考官不让他进场呢?因为这位考官认为,“微须”是没有胡子的意思,《论语》中不是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微”就是没有的意思嘛!

这位考生听了后,真是目瞪口呆。他只好反问考官:“那么请问孔子微服过宋,难道是不穿衣服过宋国的意思吗?”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累太深了,每个字都有许多解释,必须要看前后文才知道。为了避免有朋友误解,特别声明,“始皇为微行咸阳”,是穿上一般人的衣服出行咸阳,不是他没有穿衣服经过咸阳,那就未免太惊世骇俗了。

这次始皇微服出巡,只带了四名武士,结果在兰池这个地方碰到了盗贼,居然被盗贼所困,最后武士们奋力厮杀,才击败了盗贼。

读中国书心一定要细,逐字逐句地去体会文字背后没有说的事情。试问各位,始皇出行只带了四名武士,这四名武士的武功会是高强还是低微?

想当然耳,这四名武士武功一定是高强对吧?始皇不可能带四个废物出去,那怎么保护自己的安全。再问,这四名武士武艺如此高强,结果盗贼能使他们“见窘”,那么盗贼的人数是多还是少?

想必盗贼的人数绝对不少,对吧!否则天下哪有那么多高手?皇帝带出去四个高手,结果就被民间两三个人打到“见窘”,这未免运气太差了。最后武士虽然击杀了盗贼,但从“关中大索二十日”来看,就知道盗贼必有漏网之鱼逃掉,否则何必大肆搜捕?

因此各位要注意,就在这一年,就在始皇统治的京畿脚下,就有大规模的盗贼敢在咸阳横行,你就看他的统治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他前面的刻辞不是告诉你“诸产得宜”吗?不是说“黔首是富”吗?

这不是新征服的东方六国,而是始皇统治下的首都咸阳,为什么盗贼规模会那么强盛呢?下面史家用五个字给了答案:“米石千六百”,这年一石米的价钱是一千六百钱。

正常的米价是多少呢?这是个很难的问题,因为每个时代的币值不同,而且史书记载的多半是战乱或荒年时的特别价格。但我们仍然可以列出各个时代的一般米价作为参考:

春秋中期齐国米价一石是六十二钱半(《管子》)。

战国早期魏国米价一石是三十钱(李悝)。

西汉文帝时的米价一石是十余钱(《史记》)或数十钱(《桓子新论》)。

从这样的价格,各位就可以看出一石米价一千六百钱,是多么可怕的事。为什么盗贼横行?正是因为民不聊生,老百姓只能铤而走险。连身为征服者的秦国都如此,何况是被征服的东方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