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时代的弃儿(第3/4页)

乱世中,有人不知下落

刘备继续在路上。继续着日行十余里的漫漫长征。

曹操开始追赶,他令部下精选五千铁骑,星夜前进,限一日一夜,赶上刘备。

结果是可以想见的:刘备的人马被打得七零八落。他的身边只有百余骑;百姓、老小还有糜竺、糜芳、简雍、赵云等一干人等,都不知下落。

刘备只能又嚎啕大哭。刘备总是这样,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嚎啕大哭,边哭还边自虐地说:“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

这样的自责当然是无济于事的,只能减轻刘备的道德负罪感。在此之前,诸葛亮继续尽人事知天命,跟随关羽往江夏去搬救兵,但如此亡羊补牢式的解救行动事实上只是一针安慰剂,不起什么作用。一是曹军闪电出击,江夏刘琦部队能不能及时回救是个大问题;二是即便及时回救了,能不能救成功也是个大问题。曹军浩浩荡荡,江夏刘琦部队则如杯水车薪,除了无济于事还是无济于事。

所以刘备只能收拾残局。无可奈何地收拾残局。更要命的一个消息突然出现在眼前:糜芳飞报——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

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刘备的第一反应是不信。他相信赵子龙的忠诚。刘备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忠诚是需要磨难来证明的;而另一些忠诚是不需要磨难来证明的,否则就是对此类忠诚的侮辱。

刘备相信,赵子龙对他的忠诚属于后者。所以他看上去安之若素。

张飞却不安之若素。他引着二十余骑,出现在长坂桥上。他要目睹那个叫赵子龙的人以何面目出现在他面前。

赵子龙其实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回不去了。

不是他身负重伤、身陷重围,而是他受托照顾的刘备家小包括甘、糜二夫人与刘备的儿子阿斗都在行军中失散,赵云无脸去见刘备。

所以接下来,他的一个使命是找到他们,一个都不能少。但是,不可能了。这样的乱世,不可能一个都不能少。乱世当中,注定有很多人不知下落,不管他们的身份是高贵还是低贱。

赵云只保得了阿斗归。他所付出的代价是,身负重伤。

刘备怒了。在接过阿斗的那一瞬间发怒了,紧接着他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举动:将还在糨褓中的小儿子阿斗狠狠地扔在地上,然后怒发冲冠地指着阿斗说,为了你这个畜生,几乎折损我一员大将!你还活在这个世上干嘛?!

刘备的惊人之举取得了极其良好的戏剧效果——赵云哭了,发自肺腑地哭了。因为他突然明白了自己在刘备心中的分量:大于阿斗。这是什么分量?!这是值得死生相报的分量啊!赵云立刻从地上抱起阿斗,向刘备表忠心,表示今后即使肝脑涂地,也不能回报大恩大德于万一……

刘备也哭了,心情复杂地哭了。因为他无法解释自己刚才的所作所为。是做秀吗?不可能,谁敢拿自己儿子的性命来做秀?!是发自肺腑的吗?好像也不可能,因为怒掷亲子之举不符合他一贯的仁慈形象——一个连自己的亲儿子都不爱都要致其余死地的人,怎么可以爱他人,爱世人呢?所以只能说是权宜之举。

在这个世界上,处处充满了权宜之举。权宜之举是爱恨交加,是趋利避害,是在利害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是做给别人看,也做给自己看,是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但是说到底,它是经不起拷问的,一拷问就破绽百出,烟消云散。

所以没人的时候,众将走光的时候,刘备会泪流满面地抱着自己的心肝宝贝阿斗,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但他又不敢光明正大地哭,只能很压抑地哭,就像这个乱世中的人心,呜咽,千回百转。

张飞的长坂桥

张飞在长坂桥上已经很寂寞了。当赵云的忠诚被通过之后,张飞现在要呈现给世人的是勇敢。还有他的计谋。

这是张飞一生中最闪亮的一次出演。没有人知道会不会演砸,但是张飞知道,一出戏要演好,仅有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对手的配合。

对手戏对手戏,有一半戏其实是对手的,张飞现在就等着对手的到来。他们来了。

曹仁、李典、夏侯惇、夏侯渊、乐进、张辽、张郃、许褚等人。他们站在在长坂桥上,看见了一个经典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很有“世界,我来了”的意思。

与此同时,作为背景,曹仁等人看到了桥东树林之后,尘土铺天盖地,这是有伏兵的征兆啊!

有,还是没有?有没有你不知道哇?!张飞一声怒喝,吓得曹仁等人不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