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时代的弃儿(第2/4页)

这个不抛弃不放弃的人带着他们往前走。

刘琮的命运在此时进入了倒计时。

因为曹操来了,不容置疑地来了。曹操要安排襄阳的一切,包括他们每一个人的命运。

事实上在此之前,刘琮的命运是有过转机的。他的谋士王威告诉他说:将军你既然已经归降曹操了,刘备又已离开襄阳,如此一来,曹操肯定懈弛无备。这是个良机啊将军,如果将军能够出奇兵,于险处设伏曹操,则操可获也。杀了曹操就可威震天下,到那时中原虽广,也可传檄而定。这可是千古伟业,将军切莫错过。

王威的话听上去很有诱惑力,但是对刘琮不起作用。因为一个首鼠两端的人对任何建议都不会立马拍板,而要论证再论证。刘琮就将王威的建议转给蔡瑁去论证,可想而知,这样的论证是残酷和血淋淋的——王威被剥夺了建议权。他的生命也差点被剥夺,蔡瑁一怒之下要杀王威,后被蒯越阻止。

由此,刘琮的命运里就少了主动出击的成分,只剩下了任人摆布。任曹操摆布。曹操在一个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的日子里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并且即日起程。

刘琮怕怕了,他突然觉得青州很有可能是他人生的终点,便不愿去,给出的理由是“不愿为官,愿守父母乡土。”事实上这样的理由是苍白的——对于一个放下武器举手投降的人来说,抵抗力等于零——去不去青州不是刘琮说了算,而是曹操说了算。

曹操哄小孩(刘琮在曹操眼里还真是个小孩,不管是岁数还是智商)似的对刘琮说,乖,听话,青州靠近帝都,我教你随朝为官,是为了免在荆襄被人图害。你这孩子,怎么不懂我的心呢?

刘琮确实不懂曹操的心。他只知道这个跟他父亲同辈的人在占领了荆州之后又将他驱逐了。所谓“永为荆州之主”的承诺云云,只是一句哄小孩的话语,当不得真的。便上路。无奈地上路。

陪伴刘琮一起上路的是他的母亲蔡夫人。还有故将王威。王威本来可以不去青州的,就像其他官员一样,将刘琮人等送至江口就可返回。王威没有返回。他想看一看这个人的结局。还有自己的结局。

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弃儿。弃儿的命运是不是一定很惨?刘琮和王威希望上苍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却是肯定。当于禁奉曹操之命将手中宝剑捅入他们的后背时,刘琮这才知道,自己曾经错过一次挽救自己性命的机会。尽管那样的挽救是有风险的,没有绝对的胜算,却是唯一一次有可能改变命运走向的机会——很可惜,他没有把握住,而是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人去裁决……

刘琮临死前看一眼同时中剑的王威,发现这个老实人一脸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就像一只被叉子叉住的青蛙,虽然四肢乱动,败局却已注定。

就像他,就像他身后的荆州,都已是曹操自由裁量的对象。

蔡瑁的命运要好得多。若干个日子之后,已经当上镇南侯、曹操水军大都督的蔡瑁在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识时务者为俊杰。

不错,人生的很多道理都在老生常谈中。老生为什么常谈?就因为这些道理都是一句顶一万句的人生总结。是用血写成的。比如王威的血。

王威就是不相信“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个真理所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蔡瑁以为,王威起码在两点上铸成了大错,一是出什么馊主意伏击曹操。笑话!曹操是可以伏击的吗?有些人的命天生就很硬,一辈子只让别人人头落地,自己的人头永不落地,就像曹操。退一万步讲,曹操的人头真的不小心落地了,以刘琮之才能,就可以扭转荆州败局吗?告诉你,世界,我不相信!大错之二是王威跟着刘琮上路了。蔡瑁以为,王威这是在找死。在这个世界上,举什么旗,跟什么人,走什么路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他决定着一个人的死生荣辱。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王威犯了致命的错误,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怨不得别人的。

相比之下,蔡瑁在这方面就游刃有余了。不仅在第一时间粉碎了王威的蠢蠢欲动,而且成功取得了曹操的信任,再次行走在权力之巅。蔡瑁以为,这是他人生的成功,很少有人可以做到他那样,游刃有余。但是,在曹操看来,没有人可以成功,除了他自己。曹操以为,世上的人分两种,一种是摆布他人的,一种是受人摆布的。

他是第一种。所以,蔡瑁是注定受他摆布的。不错,今天的蔡瑁是镇南侯、他的水军大都督,但明天会是吗?曹操后来这样对心存疑惑的荀攸解释说,蔡瑁是不可重用的,我只是利用他而已。我们这些兵都是北方来的,不习水战,所以暂且用此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