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徐州(1938年3月~1938年6月) 想撤就先拿头来见我(第6/11页)

汤恩伯终于没拧过关麟征,而且时机也差不多了,于是下令叫王仲廉的部队在左,关麟征的部队在右,又以右翼为主攻方向,挥师台儿庄外围。面对从后面扑来的汤军团,濑谷支队挤出一个大队进行拦截。但就在这时候,关麟征第52军侧背突然遭到日军袭击,来者正是由临沂南下的第5师团的坂本支队。

濑谷支队当初没能支援临沂,尽管如此,板垣的第5师团还算够意思,暂时停止了对临沂的进攻,前来解救濑谷。当然是奉了第2军司令部的意思。面对新的敌情,关麟征只好下令叫第25师师长张耀明带着戴安澜的一个旅在峄县和台儿庄之间的兰陵镇御敌。

等于说濑谷支队背后出现汤军团,汤军团后面又出现坂本支队,台儿庄战场成了夹心饼干。这时候,对汤恩伯来说,前后都有敌人。日军的两个支队相距已经不到30公里。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合击老汤的话,每个支队只需向前推进15公里。

汤恩伯没法不嘀咕一下。此时他不知道台儿庄的濑谷支队到底打成了什么样子,是不是还有力量反扑一口。如果那样的话,处于两面夹击的就是他了。

怎么办?

而台儿庄军情又急,将成玉碎之势。

汤恩伯的军团司令部跟着关麟征的部队行动,他对关麟征说:“我们在两支日军之间,大兵团进行内线作战,可以有胜机,但几个师打内线战斗,则十分不利,必须快刀斩麻。最好的办法是跳出内线,然后对日军进行反包围,这样也可以集中使用火力。”

关麟征说:“这也就意味着台儿庄里的守军要再顶上两天。”

汤恩伯说:“给孙连仲一个成名的机会。如果现在按原计划立即打到台儿庄,前面不能保证全歼濑谷支队,后面同样不能保证堵住坂本支队。再推迟两三天,等濑谷支队筋疲力尽时,可一击而成,取得最大的战果。”

就这样,在4月1日凌晨,汤军团主力没直下台儿庄,而是从濑谷支队和坂本支队中间跳了出去,随后呈弧形,在外线反包围日军,一点点地收紧。

从战术上来讲,汤恩伯的做法没错,随机应变是一个优秀指挥官必须具备的素质。有问题的仅仅是,整个台儿庄地区,就他一支中央军,其他都是杂牌军,所以本来就谁都不服的汤恩伯更加“独立自由”,没把自己的作战想法和行动计划告诉李宗仁,导致后者认为汤恩伯畏敌不前,觉得自己指挥不动汤恩伯。

关于打仗时汤恩伯“独立自由”这一点,并非仅仅出现在鲁南战场。这几乎成了辨别他的一个标志。在外人看来,老汤打着打着就自己玩了,不管其他部队了。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上面说的老汤的部队是骄兵悍将外,还跟他喜欢打运动战有关。

汤恩伯痛快了,但李宗仁难受了。

战后汤恩伯军团参谋处处长苟吉堂说:“汤军团长敏捷的处置,我们从研究战史的眼光来看,是那样的切合时机……这一正确而快速的处置,是我们在台儿庄会战胜败的主要关键。”作为汤的部下,当然有美誉的成分,但这也是白崇禧的观点。对于在台儿庄战中汤恩伯的表现,白用了四个字:“灵活适宜”。

《扫荡报》记者胡定芬跟着汤军团采访了3天,在一篇战地采访中这样写道:“20天之内,他们(汤军团)在抱犊崮台儿庄百余方里的地区内来回走了八次。”具体地说,“最初渡过运河向山地(抱犊崮山区——作者注)迂回,进攻郭里集、峄县、枣庄,其次由山地迂回到台儿庄东北侧袭敌之后路,再次迂回到洪山、兰陵腰击沂河西岸向西增援之敌,最后依旧迂回到台儿庄东北侧袭敌之后路……”

这是汤恩伯擅长和推崇的运动战。

但也有不少人对这种打法不认同,认为汤恩伯手里掌握着5个师,七八万人,光来回跑了,起到的作用不大。汤恩伯在接受《扫荡报》记者采访时解释:敌人装备较我占优,故不宜迎头顶,更不宜集中兵力来死守一地,而应在运动中争取主动攻势,不时打击日军的侧背。

不过,也不能指责李宗仁。因为台儿庄取得大捷之前最艰难的时刻,李宗仁并不知道孙连仲那边到底还能顶多长时间,也不知道汤恩伯的作战想法和行动计划。作为战场上的最高司令,他完全有理由郁闷,有理由抱怨汤恩伯。就这一点来说,认为李宗仁沉不住气,完全是事后诸葛的做法。

打到三四月之交,台儿庄内守军跟庄外池峰城师部的通信联络中断了。

在庄内情况不可知的情况下,孙连仲派第30师的一个团增援台儿庄。在庄外,这一天晚上,组织了敢死队,营长仵德厚(成都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陕西泾阳人)担任队长,手下40名死士,除了两名机枪手外,其余每人身上带8枚手榴弹,腋下再夹着一箱(每箱50枚)。部队是西北军的底子,所以每个士兵背后都有一把大砍刀。另一只手,则拎着上了刺刀的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