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复活者松下电子

“二战”结束后到朝鲜战争前,日本经济陷入了瘫痪,全国工厂的存货总价值将近1500亿日元,但战争一打响,这些存货立刻销售一空,连许多快要倒闭的企业都被救活了。当时经常发生这样的状况:美国军需官把日本纺织公司的经理叫过去,发出紧急命令:“立刻生产做帐篷用的帆布,赶紧送来!”日本经理哆哆嗦嗦地说:“我们没有工厂,职工也没有宿舍。”美国军需官一挥手,就出资让他们完善设备去了。在这种“眷顾”下,只要是和战争沾边儿的行业,都接到了大量订单,即使是快要倒闭的企业也都起死回生,比如著名的松下电器和丰田汽车公司。

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从“二战”起运气就很差。战争期间,政府要求他生产电器,专门生产军用品,包括木船和木制飞机。谁知道,造船刚刚进入规模,飞机刚刚做出样品,日本就宣布无条件投降了。战败后,政府欠给松下公司的钱也不了了之,美国占领军又把松下列为查封对象。松下幸之助不仅赔光了钱,还被认定为财阀,这就意味着公司资产全部被冻结,更糟糕的是,他被扣上了有战争责任的帽子,被迫卸任。多亏松下公司的工会发起了签名运动,向占领军请愿,才保住了松下幸之助的职位。

到朝鲜战争爆发之前,松下公司的状况仍然非常糟糕,欠了一屁股债,眼看就要破产。松下幸之助本来本本分分做生意,没想到吃了这么大的亏,他只好做了一个最不忍心的决定——裁员。原本15000名员工最后只剩下了3500名。就这样,松下公司才勉强维持了下来,但松下幸之助本人已经有些心灰意冷了。

朝鲜战争一爆发,松下公司彻底被救活了。战争开始的半年内,公司接到的军需品订单包括干电池、蓄电池、电灯泡、通信机械,总额将近4亿日元。这场战争也让松下电器的股东第一次尝到了分红的甜头。

松下幸之助看到了希望,他决定重建松下公司,第一步就是走出国门,学习国外的技术。他首先考察了美国,接着又去了一次荷兰。他发现日本跟美国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日本人要花一个半月的工资才买得起一台收音机,而美国人只要两天的工资就买得了;日本一个经理的工资还不如美国的女工高。这让他下定了决心,要早点儿把员工的薪水提上来。

这趟“留学”让松下幸之助受益匪浅,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美国工厂的设备更新速度。他第一次去美国时看见一家工厂的干电池制造设备是当时最新式的,半年后他再去美国,这套设备已经是工厂里最老式的机器了。另外一件触动他的事是,荷兰飞利浦公司拥有强大的研究队伍。这家公司一共有3000多名研发人员,都是荷兰优秀的人才,有的还得过诺贝尔奖。这个庞大的队伍让松下幸之助动了心,他决定要跟飞利浦合作,但不是完全依赖飞利浦的技术,他对手下说:“只想依赖别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拥有真正好的设计的,必须有自己的研究和独创。”所以一回到日本,他就准备建设松下自己的研究所。

1952年,松下和飞利浦达成协议,开始合作。第二年,松下电器公司的中央研究所正式成立,还设置了专门的机械制造厂,为自己的生产线开发最新的机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