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又一宗血案

是个清晨,匆匆来报案的是两个年轻男人。告说邻居卞大娘不知被媳妇以何物谋杀在榻,满身是血。

在去往现场的路上,紧走急问,宋慈向两个报案人粗粗了解到如下情况:卞大娘约四十余岁,年轻时丧夫,此后守寡,把一个三岁的男儿辛辛苦苦抚养成人。孩儿二十岁,娶了城外黄泥村村姑姚氏为妻,一家三口平静生活一年有余。一年之后,婆媳间渐渐不和,时常口角。但有一段日子,这婆媳又好得令人称奇。

那确是一段奇迹。媳妇偶染时疾,婆婆终日守在榻前。煮吃的,端洗的,熬了药,也吹得不凉不烫,亲口尝尝,再一匙一匙喂进媳妇口里去。婆婆忽然闪着了腰,媳妇病恰好了,也每日端了热汤热食,送到榻前,替婆婆擦洗,喂婆婆进食。那亲切的情状,亲昵的称呼,直让左邻右舍见了心暖。邻里们不由得背地里议论,只担心突然亲热到这般田地,要出事。

约莫过了一月时光,一天半夜,忽然发生了这样一桩事——也不知是谁先听到卞大娘家传出“霍霍”的磨刀之声,那声音在静夜里一下一下,十分清晰。不止一人爬起身来,扒上墙头窥探,看到卞大娘的儿子独自在厅上磨刀。不一刻,卞大娘和姚氏的房中都亮起了灯,接着两边房门一响,都开了,卞大娘与姚氏先后脚都出到厅中,一时间三人都呆住。少顷,卞大娘唤儿子到房间,儿子将那刀搁在厅上,随母亲进了房。从母亲房间出来,他就与妻子一道回房。后来,两边房里灯光都暗了,一夜无事。

这以后,过去了许多个月,婆媳仍然相敬如宾,人们几乎不再怀疑这婆媳间的亲密关系,更没有人再担心这婆媳间还会发生什么不测。大约延续一年,不知从哪日开始,婆媳二人的关系又有了变化。卞大娘常怨媳妇结婚两年只不见有孕,姚氏对婆婆也语重气粗起来。情势急转直下,到了昨日,这婆媳二人终于爆发了一场口角,霎时钵盘碗碟砸得山响,也不知到底哪个摔的。后来就听到卞大娘痛骂儿子不孝,儿子遭骂出门而去,至夜未归。

当夜房中只有婆媳二人,灯光一直亮到天明。黎明时分,卞大娘儿子仍未回来,媳妇姚氏却拎个包袱出门而去。有人碰见她,问去哪儿,答说回娘家。

这姚氏刚走不久,卞大娘家中的黑犬忽然扒开大门,跳进跳出地吠个不停,有人在那黑犬的嘴上又发现了血,这才想到准是出事了,连忙进房去,见卞大娘卧在血泊之中……

卞大娘的家就在本城西街一条小巷内,说话间,众人已到门前。宋慈推门进去,径直到卞大娘榻前俯身一看,急呼:“没死,有救!”

这一呼,把众人的精神全都唤起。宋慈随手取下卞大娘头上的一支银簪,就着手针刺她的关元穴,同时吩咐道:“快,取灯芯草,蘸饱食油,烧着它。”

红红的光焰烧着了,宋慈接过嗞嗞燃烧的灯芯草,开始烧灼卞大娘的隐白、大敦两穴。

“艾条,快!”宋慈又说。

又有人取来了艾条,宋慈便又加灸卞大娘的百会穴。不多时,卞大娘果然醒过气来。

“你们,来,来。”宋慈又指着正拥在房外观看的左邻右舍的女人们说,“弄点热水来,帮她净净身,换上软衫,再抬到那洁净的榻上去。”

女人们都走进来,立刻按照吩咐动作。宋慈又吩咐童宫快去中药铺取棕榈炭、人参、熟附子。童宫奉命去了。

“你在开处方?”见宋慈坐下来,在纸上又写出一味一味的药名,单知县这才插上话。

“嗯。”宋慈继续在纸上写着。单知县看到处方上写着:

煅龙骨 八钱 煅牡蛎 八钱 山萸肉 八钱
茜草根 三钱 地骨皮 六钱 炒山楂 四钱
五倍子 一钱 益母草 八钱……

单知县把目光移向宋慈专注的脸,不由觉得眼下宋慈不像县衙的主簿,而俨然是个郎中。

宋慈写好药方,又差人去取药。不多时,女人们已将卞大娘换洗干净,童宫也取棕榈炭、人参、熟附子回来了。宋慈就把那已经研成细末的棕榈炭五钱以温开水调匀了,让卞大娘服下。又吩咐把人参、熟附子加水急火快煎了,也给卞大娘服下。这一切都忙完了,宋慈仿佛很累似的,找张凳子坐下,仰目直瞅着那天井里一片高远的天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惠父兄,你看……”单知县不明白宋慈今日何以不再问旁的事儿,忍不住发问。

“哦。”宋慈轻声道,“这不是谋杀。”

“不是谋杀,那是……”

“是病。”

“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