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缘起及经过(第2/8页)

[72]

早在1956年匈牙利事件期间,莫斯科就出现了规模不大的大学生小组,他们在共青团会议上发表讲话,散发传单,同情匈牙利民族民主运动。1958年夏天,一些大学生和青年诗人开始定期在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广场上举行文学集会,著名诗人叶甫图申科和一些不太出名的诗人经常在会上朗诵诗歌,发表演说。“朗诵会一般是在周六和周日晚上举行,每次参加者平均数百人。”[73]伴随着这种露天聚会的频繁举行,在一些年轻参加者的圈子里逐渐产生了一些类似于俱乐部的非正式文学组织。他们相互交流信息,收集和阅读自己打印的刊物——私下出版物(самиздат)。参加集会的有各种各样的人,但以大学生居多。共青团曾经尝试把马雅可夫斯基广场学生的革命浪漫主义活动纳入自己的轨道中,但没有成功。从此政府有关机构开始限制集会,安全部门对经常参加集会的积极分子定期搜查,没收他们保存的各种诗集和私下出版物。

1964年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成为苏共最高领导人后,在对待改革和批判个人崇拜的问题上改变了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开始强化意识形态控制和书报检查制度,暗中推进重新斯大林化的进程。1965年秋苏联安全部门逮捕了安德烈·西尼雅夫斯基和尤里·达尼埃尔两名作家,他们分别以笔名“阿勃拉姆·特尔茨”和“尼古拉·阿尔扎克”在国外发表所谓破坏和削弱苏维埃政权的作品。“拘捕作家被理解领会为是不祥的重大转变的序幕。想必,新的苏联领导人会以两位作家被逮捕向私下出版物宣战——向它的作者、传播者和读者宣战。”[74]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65年12月5日在莫斯科普希金广场爆发了要求“遵守宪法”和“公开审判两位作家”的示威活动,觉醒了的知识界终于开始了维护自己权利的抗争,从此,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浮出水面,成为伴随勃列日涅夫执政始终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二)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阶段划分和各阶段特征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后,持不同政见者开始在苏联出现,但这时的持不同政见者只是一些个别现象,而且大多是在暗中活动,还不能称为一种运动。1965年12月5日莫斯科普希金广场爆发了苏联有史以来第一次以要求“遵守宪法”为口号的游行,从此,追求民主、自由、维护个人权利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开始形成,并一直持续到1984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前夕才告结束。此间,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可以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征。

1.萌芽时期(1956~1965年)

1956~1965年在苏联社会开始出现“持不同政见者”现象,然而,这一阶段的持不同政见者基本上还只是一种思潮和单个的人,还没有以“运动”形式呈现出来,因此,1956~1965年是“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萌芽时期,或者酝酿时期。在这一时期,一个标志性的政治事件就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以及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斯大林的与世长辞使其通过暴力手段建立起来的专制集权体制出现松动,赫鲁晓夫推行的解冻方针,以及二十大对斯大林个人迷信的批判,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社会开始了多元化的进程,领袖思想和行为一贯正确的观念有所淡化;另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使斯大林的形象由人民的慈父转变为滥杀无辜的暴君,急剧的变化导致社会出现普遍的混乱,人们一时无所适从。饱尝迫害之苦,其儿子1956年才从监狱获释的著名俄国女诗人阿赫玛托娃指出:“两种俄国人怒目相向——一种是坐过牢房的人,一种是把他们送进牢房的人。”[75]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遭受集中营迫害的人和一部分不甘于像父辈那样生活的年轻人开始对历史进行思考,不同于官方意识形态的思想逐渐萌发,解冻思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这一阶段持不同政见者活动形式基本上都是在暗中进行,他们并不公开自己的活动。无论是莫斯科大学生小组,抑或是因为从事所谓“削弱苏维埃政权宣传”而被判刑的А.金兹伯格,当时都不大为人所知。正是出于这一原因,阿列克谢耶娃通过研究后发现:持不同政见者“最初的组织形式是地下组织,几乎都毫无例外地由青年人组成……正如后来查明的,他们多半是持马克思主义说教的地下小组,其目的是‘恢复社会生活的列宁主义准则’以及类似的东西。”[76]

2.缘起与发展时期(1965~1968年)

1965年12月5日是苏联的宪法日。为了抗议苏联国家安全机关对作家达尼埃尔和西尼亚夫斯基的逮捕和迫害,著名诗人亚·叶赛宁·沃尔平组织了示威游行,要求遵守宪法,公开审判两位作家,还布科夫斯基以自由。这是苏联国内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首次示威游行,这次游行被认为是苏联维护权利运动的开端,因为它首次提出了维护人权的口号。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发起了为捍卫苏联公民权利而进行的“书信运动”、“请愿签名运动”。书信、请愿、签名成为这一阶段持不同政见者斗争的主要手段,有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书信题材的革命”(Эпистолярная революци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