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上的吃喝玩乐

我收藏了三四百幅宋画。哦,当然是电子版或复制品。其中那幅著名长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百看不厌,常看常新。我于艺术鉴赏是外行,只是将宋画当成图像史料来看。《清明上河图》可谓是宋朝社会的全息图,研究城市史的学者会看到一幅繁华如梦的北宋市井图景;对宋代建筑史感兴趣的人可以发现巧夺天工的桥梁结构;研究交通运输史的朋友一定会将注意力放在图中繁忙的汴河上;而关心宋代商业史的看官,请留心画上琳琅满目的商业广告……当你对宋代社会的了解越深入,你从《清明上河图》找到的“惊喜”也会越多。今天我们只来谈谈《清明上河图》上的吃喝玩乐。

让我们将《清明上河图》长卷徐徐展开——

东京远郊

《清明上河图》的卷首,是北宋东京的远郊。大约清晨时分,稀疏的远郊树林中,两名脚夫赶着几头小毛驴正往城里运炭。一条乡间小路向城里方向伸展,路边是错落有致的农舍、田园、柳树。那田园里种的可能不是庄稼,而是蔬菜。

东京上百万人口,对食物的需求量巨大,粮食还可以从远方运来,蔬菜则必须就近供应。所以汴京郊区都是成片的菜园。《水浒传》中的“菜园子”张青,原本就是在汴京的光明寺种菜的。

宋人餐桌上能吃到的菜蔬,跟今天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品种差不了多少,据学者的考证,宋代栽培的蔬菜品种很丰富,约有四五十种,胡萝卜、芜菁、牛蒡、白菜、矮黄(娃娃菜)、菘菜(小白菜)、芥菜、油菜、颇棱(菠菜)、莴苣、芹菜、茼蒿、荠菜、芫荽、苋菜、生菜、紫苏、葱、薤、韭、黄芽(韭黄)、大蒜、小蒜、梢瓜、黄瓜、冬瓜、葫芦、葫、瓠、甜瓜、丝瓜、芋、山药、姜、菱、藕、苦薏、茭白、莼菜、紫菜、百合、竹笋、枸杞、合蕈、松蕈、竹蕈、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等等,宋代时已经广泛栽培。不过应季的时令菜刚上市时,价钱非常昂贵,《东京梦华录》载,“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阁分争以贵价取之。”这个价格比肉还贵。

沿着乡间小路往城市方向走,一片田园风光过后,斜刺里跑出一队人马,有骑马的,有乘轿的,有挑担的,那是清明时节外出踏青、扫墓的富贵人家。对于宋朝人来说,清明是一段热闹而欢快的时光。遇上一个好天气,汴京城内的士庶商民,就会约上三五好友,带着新酒、炊饼、果子等小吃,出城游玩。这个时节,汴京的野外热闹如同市肆,“四野如市”,“游人士庶,车马万数”。踏春的人们“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抵暮而归”。

越来越靠近汴京城了,随着太阳升高,画面上的房舍、行人渐次多了起来,热闹而繁忙的汴河终于出现在画家的笔下,汴河上泊满了货船、漕船与游船。一艘漕船正停靠在码头边卸货,米行的牙人指挥着脚夫从漕船往岸上搬袋装的粮食。

在张择端那个时代,汴京人口超过一百万,市民用于糊口与酿酒的粮食,基本上都是依靠汴河—运河运来的商品粮。那时候,商品粮供应的市场机制已非常成熟:首先,小商人在各个产粮区(主要是江南农村)收购粮食,再卖给大商人。然后,大商人将粮食装船,运到城市,贩卖给米行,这一切进行得有条不紊,因为各个环节都有专业的机构在负责:“叉袋自有赁户,肩驼脚夫亦有甲头管领,船只各有受载舟户”。随后,米行将大米批发给各个米铺出粜,在这个过程中,米铺并不需要花费气力,米行会安排专人送货上门,也不用现金交易,只需约好结算的日子,自有“米市小牙子”到米铺来结账。最后,米铺按照米行“行头”约定的价格,销售大米。

汴河岸边的道路两旁,尽是临街开放的小饭馆、小酒店、馒头店。从设施看,都显得比较简陋,低矮的瓦房,摆开几张桌椅,类似于今天的大排档。那应该是满足脚夫、船夫、纤夫、车夫、小商贩、游民等城市下层人口腹之需的饮食店。

这类大排档出售的食物价格很是实惠,但菜式也算丰富多样:“专卖家常饭食,如撺肉羹、骨头羹、蹄子清羹、鱼辣羹、鸡羹、耍鱼辣羹、猪大骨清羹、杂合羹、南北羹、兼卖蝴蝶面、煎肉、大麸虾等蝴蝶面,及有煎肉、煎肝、冻鱼、冻鲞、冻肉、煎鸭子、煎鲚鱼、醋鲞等下饭。更有专卖血脏面、齑肉菜面、笋淘面、素骨头面、麸笋素羹饭。又有卖菜羹饭店,兼卖煎豆腐、煎鱼、煎鲞、烧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食粗饱,往而市之矣”。城市有了供底层人吃饱穿暖的所在,才算具备了温情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