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立嗣受阻,挟后宫对抗外廷(第5/12页)

先前她虽然通过舅舅柳奭办过许多事,可都是关于后宫的,并未插手政务,算不得干预朝政,但是为一己之私做下这件关乎皇权社稷的大事,她就确确实实走上内外交通、女谒用事的邪路了。而这一步迈出,意味着她把自己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牢牢地绑在一起,也意味着李治正式将她划入“敌人”行列。如果说此前李治还顾忌夫妻名分对她尚存一丝情面,那自此之后关系算是彻底破裂了,夫妻之间再也不是情难挽回的问题,而是势若冰炭!

再者,将李忠强立为嗣固然针对的是李弘,然而最先受到打击的却是李素节。虽说萧淑妃失宠,但素节毕竟是雍王,淑妃名分比昭仪高,素节的年纪也比李弘大,继承皇位的可能性还是有的,而且名正言顺。皇后援立李忠,等于将素节先挤出局了。谁都明白萧淑妃难以东山再起,武昭仪才是最得宠的,日后储位若有变数也在李忠、李弘间,本来最具资格的李素节因为没母亲作后盾反倒成了最没希望的一个。换个角度看,此举无意中也帮媚娘除去了劲敌。

后宫如战场,离强和弱才是上策,可王皇后此招一出剑扫四方,与淑妃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还有联手共抗媚娘的可能吗?况且李忠已经十岁,不是毫不懂事的幼儿,其生母刘氏也活得好好的,他母子能跟皇后处好这微妙关系吗?既然李忠非嫡出而为太子,那与其地位相若的李孝、李上金母子又是何感觉?她们被皇后硬拉着一同去央求李治,所遭受的白眼又该怪谁?皇后其实是把后宫所有的矛头都引到了自己身上。更重要的是,确立东宫并不能对媚娘造成致命打击,武昭仪还是那个武昭仪,进可攻退可守,最多不过当不成皇后,现有的本钱丝毫无损。

王皇后里里外外一通折腾,结果长孙无忌得了前廷的利益、媚娘得了皇帝的同情,她自己却杀敌八百自损一千,得不偿失!

其实用不着任何人提点,这些问题王皇后都已预料到,可她太想赢了,换句说话她太害怕了——驱虎吞狼虎反噬,连原本宠冠后宫的萧淑妃都不是对手,本来就不受宠的她若不抢先下手,如何抵御这头猛虎?然而适得其反,李治虽迫于压力立了李忠,但这种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做法反而使李治愈加偏向媚娘。

家族门第可以奠定一个人的地位,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慧。即便皇后出身名门、气质出众,依旧是个年轻稚嫩的女人,哪里是身经两朝后宫的媚娘的对手?她对感情纠葛的处理一点儿都不聪明,甚至可说是南辕北辙。你越是挤对人家,人家感情越好;你越施加外力,人家两颗心贴得越紧。就在册立太子后不久,立政殿再传喜讯,媚娘又怀上了。

王皇后几乎失魂丧志,恰逢此时母亲柳氏入宫,这位聪明老道的夫人又帮女儿想出一个办法——故伎重施!

媚娘获宠的根源在于她母女引其入宫,对付萧淑妃。既然媚娘能取代淑妃,为何不能再扶植一名佳丽取代媚娘呢?一代新人替旧人,不管这帮美貌女子怎么争,只要她安坐皇后之位不就行了吗?王皇后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于是又通过母亲与舅父商议,再择美女进献李治……

为了保住外甥女的地位,柳奭下了一番苦功,经过两个多月悉心访查,真找到一位出身名门、才色俱佳的女子——徐姑娘,时任沂州刺史徐孝德之次女,先帝宠妃徐惠的亲妹妹!

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的支持下,中书门下都非常配合,没有任何人打着贤贤易色的名义阻谏,很快便草拟诏书,征召徐惠之妹入宫,封为婕妤。

当李治试探着把这消息告诉媚娘时,媚娘的怒火被点燃了。恨的不是徐姑娘,而是王皇后、柳奭。昔日徐惠入宫仅封才人,后来因为上书劝李世民勤政才晋为婕妤,逐渐受宠。如今其妹不过是十四五的小姑娘,一入宫便享三品婕妤之位,这明摆着是针对自己来的。至此媚娘对王皇后动了杀心——念你助我出感业寺、助我封昭仪之恩,本不想太为难你,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迫你让出皇后之位就罢了,可你阻挡我儿为嗣,又欲故技重施分我之宠,是可忍孰不可忍?看来不把你置于死地,终是心腹大患!

但媚娘不是萧淑妃,多年坎坷起伏早已使她练成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何况李治的心情刚好一些,万不能再添烦恼。她愤恨至极,却仍一脸微笑告诉李治:“当年徐惠与我情同姐妹,可怜她为先帝殉情而死。如今她妹妹愿来侍奉陛下,我当以礼待之,再续姐妹之情。”

李治大大松口气:“朕还怕你不高兴呢!如此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