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治乱政须下猛药(第5/8页)

门像湿重的磨盘,推开时闷声沉响,诸葛亮轻轻地踏步进屋。他刚从南市按行归来,头发丝儿里还渗着谷米味儿,虽然身体疲累,可心情是轻松的。

自各地仓廪紧急调入的粮食已全部进入成都各市,由官府统一定价,在各市设了官卖点,按量售卖,每人每次购买量不得超过限额。方才短短三日,物价便陡然下沉,各家豪强们因为刘洵被杀一事,正蔫儿着不敢冒头,哪儿还管得了物价的高低,风闻发行新钱有敛财之嫌,也不敢跳出来振臂高呼,尚都存着观望心。至多不用钱,但也别去挑战新贵权威,嫌自己命太长么?

门在身后迟缓而沉重地合拢,刘备正坐在书案后看卷宗,抬目一看,唇角一挑,笑得极古怪。

“主公有要紧事?”诸葛亮趋步而前。

“头一件,带头做黑市金银交易的几个将官都逮出来了。我的意思是行严法,死罪不能逃,其余胁从不问,也不强令追回金银。”

宽严相济方有威慑力,诸葛亮并不反对:“主公明断,亮认可。”

“第二件么,”刘备将案上的卷宗推到诸葛亮面前,“看看吧!”

诸葛亮垂目一瞧,这原来是刘巴上的条陈,说的是经过几月经营,官家统一货币百值钱已大部通行市面,金银之物大量回收,府库渐充,他看得欣喜,笑道:“好事!”

刘备也一笑:“是好事!”他把另一册卷宗也拿过来,“再看看这个!”

这仍然是刘巴所写,只是看得几行,诸葛亮却渐渐敛了笑,抬头望去,刘备仍是满脸堆笑,但笑里却藏着深不可悉的意味,仿佛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怎么,不看了?”刘备点着那卷宗。

“主公……”诸葛亮的声音低得仿佛没有发出。

刘备笑吟吟地说:“来来,看这几行,”他把住诸葛亮的手,轻轻地滑过竹简,“初发百值钱,市无所贷,赖军师将军诸葛亮、翊军将军赵云贷金银锦帛千万充库,俾新钱得行于市!”

他停止了念白,含着古怪的笑说:“军师将军诸葛亮,你可真有财力,新钱通行艰难,你便把家财卖给国库,国库充实,新钱得流,一举两得!”

“主公,我……”诸葛亮想要解释。

刘备挥手打断:“我知道你清廉,一身仰给于官,无别治业,仓促之间拿出千万金银几无可能。但你能出此财禄,只有一种可能,便是你把我赏给你的钱帛都拿了出来!”话音落尘,刘备炯炯清明的目光紧紧地盯住了诸葛亮。

诸葛亮没说是,也没说不是,默然地对上刘备质问的目光。

刘备看不出情绪地一笑:“你早就想把赏赐送出来了,只是赏功多人,你若献赏,他人不献,则献赏之高行反成责众之刑器,所以你封赐于府,不治产业。这次新钱通行,你则售卖赏赐,易得新钱着人遍市买货!如此一举,便将我之赏赐尽竭耗去!外人或以为是诸葛亮贪求新钱便宜,实际是你假私为公,增财府库,便利民力!”

他轻敲击着卷宗:“你,子龙,一样心思,一样做派,你们都将赏赐全数献出,倒真如刘巴所言,出之何处,也来之何处!”

他按着诸葛亮的肩膀:“如何,我都说对了吧?”

诸葛亮默然有顷,他知道否认也无用,只得坦白道:“主公言之不差!”

“啪!”刘备抓起卷宗一砸:“你承认就好!”他瞪着双目抛出钢珠似的声音喊道,“诸葛亮,我知道你大公无私,可这些金银钱帛是我所赏赐,你竟敢私自售卖,好大的胆子!”

诸葛亮欠身一起,深伏下拜:“主公,容亮一禀,刘子初献新钱之策,乃万难中之不得不为。纵使新钱流通,收归金银充实府库,谈何容易!我们刚得益州,根基不稳,上有豪强掣肘,下有百姓猜忌,再兴敛财之举,这益州沃土还坐得稳么?故而详思之,可敛我之财,不可敛民财,可亏我之力,不可亏民力!若能使新钱流通,府库充实,主公基业稳固,社稷安稳,莫说是让诸葛亮献金,便是舍去性命又何妨!然诸葛亮行为反悖,辜负主恩,请主公责罚!”

刘备久久地看着他,声音沉重地说:“当初在荆州,君臣困窘无财,只得向南阳晁门借贷,迫得你以身为押,那时我曾发誓,但有一日,刘玄德能成基业,定要加倍偿还你。天幸终遂人愿,刘备也能有财力分赏功臣,得以践行当年誓言,可是你却把赏赐全数献出……”

他半苦半怅地叹了口气:“忘身为公,尽心无私,唯有孔明能当得此语!”他踏着沉甸甸的步子,双手扶起了诸葛亮,“孔明舍小利而顾大局,纵然社稷有幸,江山有福,可惜我允你的封赏却要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