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将领不和,李鸿章也非常担心。

太平天国战争时创建淮军,现在已经过去四十年了。张树声、周盛波弟兄等将领先后死去,现在李鸿章使用的已不是子侄辈,而是孙子辈了。他再也不能像淮军全盛时代那样,随心所欲地调动手下将领,因为他们不是同他寝食与共的子侄辈,而是有着隔阂的孙子辈,在控制上就不能那么严厉。

刘铭传倒是能控制这些山大王,可是,这位老前辈卧病在床,不可能出马去朝鲜。

倘若不自上压制,而是从横的方向来疏通,使各将领之间关系和谐,那只有李鸿章的幕僚、现任直隶布政使周馥能做到。他缺少平壤将领们所具有的丰富的野战经验,因为他是文官。于是给了他一个“总理前敌营务处”的名头,派赴朝鲜。李鸿章指望他消除将领之间的龃龉,“总理”这一职务不是总司令官。

李鸿章所怕的是前线的将领们“彼此观望、猜忌,军心涣散”。他认为,周馥在某种程度上或许能为他防患于未然。可惜他不是军人,不能指挥军事,若是刘铭传出马,当然没有问题。但无论如何也得有个总司令,否则,平壤的军队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这件事刻不容缓。

实在没有理想的人选,那就干脆在平壤现有的将领中选拔出一个来吧。

“或许他能胜任?”

李鸿章选定了叶志超。

叶志超是直隶提督,在诸将中地位最高。当然,李鸿章选人也并非那么机械,他只认为叶志超或许能胜任。叶志超有辩才,在李鸿章心目中就是有才能,或许能以辩才团结诸将。

然而,叶志超乃败军之将,这确实成问题。不过,李鸿章认为牙山之战是“寡不敌众”,不能算战败。

汉城有两万日军,而牙山仅有三千清军,没有全军覆没就应当认为是指挥上的胜利,况且还杀了日军两千人——李鸿章至今仍有几分相信叶志超谎报的军情。

这时候,通过外国通讯机构,日本司号兵的故事也传到清廷。“一点儿不错,日军也有大量伤亡。”这个故事反而成了李鸿章相信叶志超奋战的证据了。

李鸿章要任命这位“勇猛奋战”的将军为总司令。

阳历8月25日(阴历七月二十五日)任命公布了——“派叶志超总统驻平壤各军,以一事权”。

听到这项任命,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难抑愤慨,在日记中写道:

闻叶志超得总统(之职),可笑至极。相从退团(退却)之文武员弁均请优奖,不知何功?

当地官兵之不满,有过之而无不及。叶志超军的败绩在朝鲜是人人皆知,连战败的士兵们也痛骂指挥官无能。

“那时根本不该从月峰山阵地转移,连我这样的小兵也明白日军右翼部队是佯攻!”

“可不,当时我跟旁边的老张说,这是诱饵,咬了钩儿就完了。可是,当官的连想都不想,一下就上了钩儿。”

“完全掉进敌人的圈套里了!”

“可怜老张那家伙吃了日军的子弹,死了。”

“我逃跑时也掉进山涧里,扭伤了脚,弄不好这辈子算残废了……”

“咱们碰上这么个愚蠢的长官,算是倒霉透顶!”

成欢之役清军的丑态,在平壤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人家打得落花流水的将军竟一跃而成为全军统帅,军队顿时失去了斗志。

不光是士兵,那些还没被打败的将军们也不服气。

“能言善辩的家伙总是占上风!”甚至有的将领故意当着叶志超的面说。

在淮军中,当叶志超还是总兵的时候,卫汝贵已经是记名提督了。他觉得应该由他当全军的统帅,因为他率领十三营,所率之兵在诸将之中最多。

卫汝贵想:即使拼命打仗,最后还得让叶志超把功劳捞走。他那套花言巧语谁能比得上?连败仗都能说成胜仗,我建立的功劳难道就不会被他夺去?与其拼死拼活去打仗,真不如克扣点儿兵饷、兵粮做本钱,倒腾几次买卖。

不属淮系军队的左宝贵、丰伸阿等人,则担心会倒霉遭殃。从此,李鸿章所害怕的“军心涣散”反而因叶志超的任职而表面化了。

李鸿章虽然任命了总司令,却没有命令清军前进。

清政府断定,战斗拖得越长,对自己越有利。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外国干涉,最终提出停战。列强决不欢迎日军独占朝鲜,英国就曾明确表示,清廷的惨败对它是不利的。清政府的统治能力一旦下降,就会放松对新疆和西藏的统治,俄国必将乘虚而入,这对英国统治印度是很大的威胁。

日本政府也觉察到这一点,希望在列强,特别是英国介入之前,取得决定性胜利。

速战速决,这是日本的战略方针。哪怕做一次与国力不相适应的努力,哪怕进行大规模的动员,总之,要一举决定胜败。